文化+科技怎样催生新型业态

发布时间:2013-11-06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韩子睿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已成为当前江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互动融合:“文化+科技”催生新型业态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形态的变革。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手段的不断进步,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演进、引领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代表并影响着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应用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动漫产业园区、影视传媒基地、数字出版物中心等一些新生科技业态的出现,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载体支撑。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交替前行的发展趋势,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创新活力。

二、聚变效应:江苏文化产业驶上科技快车道

多年来,江苏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全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围绕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动漫引擎、网络媒体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目前,全省累计组织实施200多项文化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省拨科技经费近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超过66亿元,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文化创意产品。无锡慈文紫光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发技术制作的动画片《西游记》以单集10万美元的价格,刷新了亚洲动画片海外单集发行的价格纪录;苏州蜗牛公司凭借先进的3D网游引擎开发技术,仅用3年时间就成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知名网游企业。2012年,全省原创动画片近4.8万分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强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文化科技产业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我省依托高新区、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园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常州高新区创意科技产业园、无锡创意设计科技产业园、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等30多家文化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企业2100多家,形成了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目前,全省已建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和昆山、张家港2个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其中苏州基地和无锡基地入选2012年度全国5大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常州基地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今年,我省又启动建设了首批15家省级文化产业科技园,进一步引导文化科技企业和文化创新资源向园区集中,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集约发展。

强化科技骨干企业培育,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加强文化领域科技企业认定,加大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目前,全省已有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数字视听、文化传媒、文化服务和设备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苏州沙漫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江苏原力电脑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创意企业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76家动漫企业获文化部批准享受财税优惠政策,获批数量全国第一。我省还积极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加快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价值链高端攀升,大力支持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涌现出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集团、鸿鹰动漫等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三、抢占先机: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局面

进一步深化文化与科技互动融合,构筑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大幅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努力打造兼具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生成与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引导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目标、路径和布局,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地方特色,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推进新型文化业态由单点突破向整体联动发展。

更加注重技术攻关,积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文化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必须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文化企业和科研机构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研发长效机制。要抓住制约文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努力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文化技术中介服务,积极培育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更加注重集约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和企业。科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是平台,企业是主体。要紧紧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的文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科技园,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进一步集成科技资源、发挥创新优势,加大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新型文化业态龙头企业。支持文化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

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加快构筑文化产业创新人才高地。把人才培养引进作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和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科技素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推动我省文化产业跃升的领军力量。同时,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等高端平台,加快引进一批文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更加注重环境建设,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支持有潜力的小微型文化企业创新创业。积极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文化企业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金融机构为文化科技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鼓励和帮助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大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着力营造包容多元、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

(作者单位: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卫东

 

【延伸链接二】

美国:“文化+科技”催生的文化强国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产业强国,从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到“乔布斯现象”,无不说明美国的创新文化得益于其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社会运行机制:一是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学校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培养其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完善的法律保护。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给予了严格的保护,激励了人们不断投身于发明创造和科技创新,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三是活跃的金融体系。银行、各类基金会、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人对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熟的证券市场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空间,谷歌、Facebook等行业巨头都曾受益于此。

(资料摘编:《杭州科技》20123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