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载,投资千万元的公园为了给五星级酒店项目“让路”,尚未建好就被毁掉,记者在河南省新野县采访“毁公园建酒店”竟发现,短短三年多的时间,新野县因重复建设毁掉的新建项目就多达五个,总造价超亿元。当地群众对政府的巨额浪费怨声载道,而当地官员却称对此事解释不了。
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纵观被新野县重复改造的四条主干道,其寿命长则八年,短则两三年,更有投资千万、烂尾六年的城北公园。如果前者称之为“英年早逝”,那么后者便无异于“幼儿夭折”。该县的“穷折腾”缘何屡禁不止?当地官员又缘何辩称“解释不了”?个中疑问值得反思。
“解释不了”,言下之意即为“无可奉告”或“无颜”解释。也难怪,面对由“风水”考量、“政绩”需要和长官意志催生出的重复建设项目决策,当地官员何以能言明其幕后猫腻?只是面对超亿元公共财政的“打水漂”,一句“鸵鸟”般的回应恐难以平抑舆论质疑,更无从消弭人们对政府巨额浪费的“怨声载道”。
在现实生活中,此类“穷折腾”的现象并不鲜见。尽管其背后的决策动机五花八门,但“规划多动症”却是所有短命工程的共同“病因”。“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任领导一道令”,早已是中国城市建设司空见惯的现象。正是由于政府对城市规划缺乏一以贯之的整体与长远的设计与坚守,才导致多数工程的寿命“计划”赶不上政府朝令夕改的规划“变化”。由此看来,规避工程建设的“短命”,必须首先保障城市规划的“长寿”。
“城市规划”作为研究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及综合安排建设项目的城建蓝图,其系统性、科学性、严肃性和稳定性当属题中之义。然而在我国,城市规划却如官员手中的“橡皮泥”,正所谓“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涂涂擦擦,建建扒扒”。确保规划“长寿”,就必须赋予其不可随意更改的权威性与稳定性。一要通过科学论证力保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不给后人留遗憾;二要将由专家论证、代表听证、人大审批的“城市规划”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将城市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严肃与权威,力避规划的随意性和任意化现象。
城市建设“穷折腾”现象屡禁不止,还源于对导致公共财政流失的浪费行为惩罚不力。尽管舆论对“三拍式”工程的诟病不乏口诛笔伐,但鲜见有官员为此负责买单。花公家的钱铺个人仕途,决策失误又无需担责,官员何乐而不为?由是观之,杜绝“穷折腾”当惩“败家子”,只有对“浪费”施以同“贪污”一样的问责与治罪力度,城市管理者,才会有对规划的敬畏、对民声的倾听和对工程决策的谨慎自持。□
责任编辑:刘 忠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