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选定了远方,奔跑再快也不能迷失方向,无论行走多远,也不能忘记出发时的理想。在通往理想的路上,不可能永远是通途坦道,更不可能一直收获鲜花和掌声,既有通往不同方向的岔道,也有干扰和阻碍前进步伐的各种陷阱和诱惑。有时需停下来,让自己休整一下,拂去身上的尘土,振作疲惫的精神,整理一下杂乱的思绪,重新审视自己的方向,才能处于顺境而忧思进取,面对成绩自我警示,身在高位时时反省,才能搁得住时日打磨,经得起岁月冲刷。
在我看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次党员思想的集中洗礼,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共同面对的一场新的考验。个别党员干部将开展和参与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比作“闯关过关”,这种心态要不得。
究其根本,产生这种心态的实质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
这次活动不是走过场,不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也不是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而是要真正通过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终有完成时,而践行为民务实清廉永远是进行时。
但在活动中,有的党员嘴上一套,手上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党员在活动期间严格执行,活动结束后,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党员认为看看文件就算学习,念念讲话就算领会,交份报告就算完成,开个会议就算成果,这些都是闯关过关心态的具体表现。
而这些表里不一的做法和表演,是不可能找出思想和工作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的,更不用说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了,最终也就无法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以为然的“小问题”,其实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大问题,某些党员干部见怪不怪的“小毛病”,其实是损害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大毛病。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揭短亮丑、动真碰硬,就很难触及现实痛点,更难触动思想灵魂。
纪录片《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中提到,上世纪中期,干部选举制度在前苏联早已名存实亡,尤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场日益腐败,要想做官或者升迁,必须讨好或贿赂有关领导,干部只知道对上讨好,不知道对下尽责,漠视群众诉求,忽视群众利益,无视群众怨恨,卖官鬻爵现象盛行,经济停滞不前,既得利益集团妄想保住自己利益,不顾群众疾苦,人民深受其苦,民怨沸腾。而真正有信仰有理想的党员干部也对腐败的现实产生不满,并把对腐败官员的仇视延伸到执政的苏共政党本身,以致于这种现象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落得亡党亡国的结局。苏联解体之后,物价飞涨、经济凋零、民生困苦,诸如此类人民所遭受的因社会巨变带来的苦与痛,都是难以想象的。前车之鉴,后人值得深思。
“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元好问的这首诗,从某个角度来讲也点明了如果对群众生活不了解不熟悉,诗人自然写不出更为博大深厚的反映群众生活的感人篇章。
诗人如此,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一样。如果不能深入了解群众的心声,自然也就无法与他们同频共振,自然也就不会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水有源,故其流不尽;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只有摒弃闯关过关的心态,真正静下心来,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深谙群众需求,才能与他们保持血肉相连的联系。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才能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洗礼、行动的整肃,让人民群众看到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党员队伍实实在在的变化。必须深刻认识到:群众的意见就是问题整改的方向,群众的需要就是改进工作的目标,群众的呼声就是转变作风的着力点,只有这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不会变成一道“关”,而是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牢固的思想“长城”。□
(作者系南京市金融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