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主小传:李宁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强调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族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不仅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揭示了生态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与生态责任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什么是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起,随着西方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物种灭绝、气候变暖……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显现,代表着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受到质疑,对于生态文化的呼唤正是基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省。生态文化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它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实践取向,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人类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目前,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如果不彻底改变征服自然的态度,不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开发自然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不改变损害生态环境的社会制度和不公正的国际关系体制,则不可能长期有效地阻止地球生物圈的加速退化,人类最终也会由于不适应生态环境而在地球上消失”。这种认识促进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营造了人类社会越来越浓厚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在人类社会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观念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生态文化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生态意识形态。
二、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相应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产行为以及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生态文化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发展绿色经济,走资源节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经济学家、生产企业的领导者,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素质,常常会以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来决定经济项目的立项、决策和实施,而不会在生态保护理念的约束下去寻求有利于环境的开发项目。一些贫困的生态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领导常常会为不能引进污染严重的夕阳产业项目而深感苦恼,甚至十分佩服那些能够把经济增长率提高而把生态环境弄得不堪入目的同僚。
生态文化决定着相应的制度安排。生态文化欠缺导致的生态意识不足,使得我们在制度安排方面,不利于环境保护与资源的节约使用。如领导干部以GDP为导向的考核方式,使得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限内一味地追求GDP,为了谋求政绩,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不顾自身条件,上大项目,甚至是污染性的项目。再如,资源低价与环境无价导致“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过低的排污费、资源使用费以及补偿费征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掠夺型经济的发展。
生态文化还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行为与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由于生态文化缺失使得生态伦理、生态道德没有进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具体体现在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感与生态自觉的缺乏。不少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较少意识到对环境保护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些企业甚至以偷排来降低生产成本。许多生产行业为了商品的销售不惜耗费宝贵的资源进行过度包装,根本不考虑这种行为对环境的危害;公众更多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归于政府与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少人追求舒适的生活,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偏好一次性用品……
可见,生态文化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三、生态文化的培育
建立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将生态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生态道德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教育以及生态道德建设;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方案,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建立起以政府各级环境保护机构为主,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民间绿色团体、大众传媒以及社区共同参与的生态教育网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将生态教育纳入党政干部培训体系。在各级党校设立生态建设或环境保护课程,或者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态知识,了解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使他们理解自身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所负有的责任,从而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增强生态责任感。
完善学校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各学习阶段有关科目的教学中纳入生态教育的要素;向学校提供生态教育资源,为教学制作相配套的图片、多媒体教材以及教学电视片,设立生态教育基地,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环境公益活动。强化生态学科建设,在大学中开设生态学等课程。
健全社区教育体系。以社区学校为依托开展生态教育,将资源环境课程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加快课程开发,将节能、降耗、减排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成果、最新知识,通过社区学校普及到社区居民,提高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规律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利用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意识,引导人们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形成节约资源、珍惜环境的社会氛围。
开展农民生态环境教育。制作农民环境教育读本,教育农民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稀有濒危动植物,开展环境治理和环境危害教育,树立生态建设促发展的观念,引导农民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鼓励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种植。
建设企业生态文化。通过制定员工手册、企业规章把生态行为准则纳入员工考核的指标,作为奖惩的依据,培养并确立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观念;树立模范生态企业,为企业进行生态文化形象设计。在企业建筑设计上体现生态理念,注重节水、节能、节约原材料和采用环保涂料;在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提倡使用绿色产品;在产品包装等方面提倡适度包装,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废弃物产生。
推行绿色采购,倡导绿色消费。制定政府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政策,逐步提高政府采购绿色商品的百分比,发挥政府在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中的示范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确定科学的、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模式;建立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形成节俭消费、绿色生活、重复使用、分类回收、保护物种的社会氛围;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建立和推广“绿色社区”,构筑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