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江苏的经济研究领域应以此为契机,在深刻领会中央、省委有关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从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视角科学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意义,深刻剖析经济研究中的“四风”错误倾向,对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积极探索经济研究领域的群众路线。
“四风”问题在经济研究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
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而“四风”问题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经济研究工作而言,虽然“四风”问题并不像实际行政管理工作那样典型,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实质上与“四风”问题是对应相通的。在经济研究领域,“四风”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如下:
其一,经济研究的过度数学化。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与数学的联姻,首先标志着经济学学科的成熟和完善,为经济研究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数理分析工具。然而,近年来经济研究出现了过度数学化的倾向,数理方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理论观点的方法,而是成为评判研究成果和文献价值的重要尺度。这种过度数学化的倾向,盲目追求华丽的表达方式,却缺乏对于实质问题的观照,实质上就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危害在于,败坏经济研究的风气,使经济研究脱离群众、脱离现实,不仅不能有效服务社会,反而有可能误导政策方向。
其二,经济研究的俱乐部化。经济研究的细化分工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所谓专家,而一些立场、观点相近的专家以正式或非正式纽带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流派或俱乐部。他们依托自身的知识优势和身份优势,针对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发表言论,提出导向性的政策建议。这本来是经济研究发挥实践价值的重要路径,然而由于某些专家盲目追求知识霸权,过于关注本俱乐部的本位利益,并且滥用知识优势,对经济问题进行不负责任的评论,进而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一方面,俱乐部的封闭运行,加上内部的论资排辈和互相倾轧,阻碍了经济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对经济问题的错误判断和不恰当评论,误导人们的预期和政策走向,降低了经济实践的效率。与经济研究的这种俱乐部化倾向相伴生的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夜郎自大、胡乱指挥,因而完全可以视为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此外,经济研究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官僚主义表现形式是利益集团化,经济研究专家被利益集团俘获,成为利益集团为自身谋取私利的工具。
其三,经济研究的去实践化。经济学是一门指向实践的学科,经济实践派生出对理论创新的巨大需求,经济理论也需要从实践中获得生命力。然而,当前的经济研究却出现了一种“去实践化”倾向,不注重调查研究,期望通过理论推演去求解实践问题。当前,经济研究领域总体呈现出的忽视调查研究的倾向,实质是怕苦怕累的享乐主义表现。实践既是经济研究的起点,又是经济研究论证素材的源泉,更是经济研究结论的最终指向,不对实践进行踏踏实实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其四,经济研究的唯西方化。现代经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源于西方,而且这些理论和方法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定的市场经济土壤,要将其运用于中国,必须加以改造和创新。但是,当前经济研究领域存在明显的“唯西方化”倾向,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型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能令人信服。西方经济理论确实有其魅力,但是在我国的经济研究过程中对其盲目推崇,甚至直接照搬套用,至少说明我们在经济研究过程中开拓进取意识薄弱,滥用理论资源,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理论研究领域的奢靡之风。同时,照搬套用西方经济理论,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却得不到有效的结论,本质上也是一种铺张浪费。这股在理论资源运用方面的奢靡之风,不仅会降低理论创新的效率,而且会侵蚀理论创新的热情。
经济研究领域要克服和防范形式主义等“四风”倾向,就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具体到经济研究领域而言,就是以人民群众为镜子,查找经济研究脱离群众的问题和倾向;以公平正义为衣冠,找回经济研究的良心和道德,树立经济研究的正义形象;以民生疾苦为澡堂,洗却书斋化、官僚化、唯西方化、伪实证化的灰尘,保持经济研究的民生本色;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良药,根治各种脱离群众的痼疾,形成经济研究的群众路线。在经济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用群众路线的精神和方法指导经济研究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用群众的方法诠释群众关心的各类经济问题,依靠群众的智慧维护群众在经济领域的根本利益。要切实坚持和贯彻经济研究的群众路线,应重点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关注民生选题,到群众中发掘研究热点。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主体,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自然就是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经济研究必须放下官僚主义的架子,摒弃假、大、空的选题倾向,走进民生,关注民生,努力在民生经济研究方面绽放新的光彩。经济研究要进一步在民生领域找准重点、难点、热点,就需要走下神坛、走出象牙塔,到人民群众中去调研、去学习,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疾苦,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确定研究选题。
二是创新研究方法,从群众中找寻论证依据。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充分的论证依据是经济研究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就成果表现形式来看,方法选择和论证依据也构成了经济研究文献的主体内容。因此,经济研究必须舍弃形式主义的外衣和享乐主义的心态,改变模仿套用西方理论方法的习惯,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注重加强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形成中国经济研究的独特范式。同时,珍惜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机会,加强调查研究,到人民群众轰轰烈烈的经济实践中验证研究假设和理论观点,在实践中升华理论。
三是转变逻辑思路,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决策立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而资源优化配置的行为选择主要取决于特定逻辑立场与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而逻辑立场则同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对于后发现代化的中国而言,西方经济学所崇尚的资本逻辑和利润逻辑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单纯的资本逻辑和利润逻辑必将使中国跌入无法自拔的陷阱。因此,经济研究必须改变“唯西方化”和“利益集团化”的错误倾向,以群众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取代个人的理性逻辑,以群众利益立场取代集团利益立场,围绕人民群众的福利改进进行效率评价和对策供给。同时,经济研究要强化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一切为了群众进行经济研究,在书斋之外谋求新的生命。
四是探索对策路径,依靠群众智慧化解各类问题。经济研究的最终指向是要形成一系列指导实践的对策建议,而这些对策建议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则取决于其是否合乎理论规律、是否适应实际条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与此相对应,经济研究过程中需要完成三大任务,即科学解释理论规律、准确把握实际条件、有效设计保障制度或机制,而这三大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经济研究应深刻领会“一切依靠群众”的精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的智慧解释理论规律、把握时机条件,依靠群众的参与热情保障有关对策的有效实施。□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