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淮安市互联网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加速,相应的互联网管理也同时起步。2007年,淮安市在党委宣传部门设置了网络管理机构。2011年8月,淮安市纪委在本地人气网络讲坛“淮水安澜”上开通“阳光纪检”板块,短短不到2年时间,点击数已达上亿之多。如何进一步通过“网络城市”发展和“网络智库”建设来推动区域跨越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世纪以来淮安市互联网发展态势迅猛,网络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网民数量较2000年增长了25倍;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其中,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超过3/4,移动媒体、自媒体和全媒体时代悄然而至。与全国发展趋势一致,淮安网民数量同样增长迅速,以淮网、淮安网、掼蛋网以及各县区人气网站论坛为代表的民间网络媒体层出不穷。
淮安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架构初步建立。以2002年成立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为标志,淮安市正式启动网络管理工作。2008年,淮安市委宣传部正式设立网络文化与管理办公室。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有关管理机构。网络管理队伍基本形成。2009年5月份,淮安市委宣传部在全国较早地启动了网络发言人工作,从最初的市直10家试点单位扩大到目前的80多家单位,覆盖了各县区、市直主要部门和所有公共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淮安市网络管理工作紧紧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着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淮安市信访局创新的“网络信访”模式等是网络管理工作的成功案例。
在网络管理工作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网络管理工作的策划水平有待提高。网络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一个地方(单位)的整体性宣传和舆情引导,需要进一步加以谋划。二是对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有不少领导干部将自己置身网络之外,不会打字也不会上网,在遇到网络舆情事件时惊慌失措、无以应对。三是网络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参与网络管理工作的市直单位数量众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合力,网络信息工作的整体作用和正能量效应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网络问政和创新平台已经成为众多城市扩大影响力的有效工具,若干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注度”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往往外化为她的媒体关注度和网络关注度。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在百度(或谷歌)上的检索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她的影响力。如果将网络称为双刃剑,它的积极面就在于对一个地方(单位)扩大影响力的极大推动作用。国内外很多城市在这方面有着精妙创意和成功实践。
一是建立思想论坛,迅速打造全球知名的城市名片。新加坡凭借地利之便成为国际航运和服务中心。近年来,它与国际著名智库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香格里拉对话”(即“亚洲安全峰会”),通过互联网的强大传播能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不经意间,新加坡如同瑞士达沃斯成为了世界的“智慧之都”。
二是建立纳言平台,将民间民智和基层原创转化为决策意志。宿迁在这方面有成功做法。多年来,宿迁及其所辖沭阳等县区一直致力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民意通道建设,在官方网站上长期开展地方发展问题和重大决策事项的民意调查工作。很多宿迁老百姓的意见建议最终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成果。
三是打造智慧城市,建立区域发展的网上创新平台。智慧城市的实质在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以淮安市批发市场发展历程为例,十几年前淮安市汇通市场在苏北、苏中和鲁南地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时至今日,淮安的商贸流通业与浙江义乌、山东临沂等地已经拉开很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没有踏入互联网的无穷世界。淮安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可以将“网上汇通商场”建设作为切入口,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将其打造成地方版的“淘宝”和京东商城。
三、加强创意策划,提升“网络智库”建设水平,为淮安科学跨越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需要软实力、巧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支撑。网络管理工作要在服务淮安科学跨越发展方面担当重任。
一是加强研究策划,尽快出台网络发展和管理工作规划。高水平开展网络管理工作,重在主动谋划。要以凝心聚力、服务发展、打造城市品牌为出发点,在集中民意民智和专家观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将来一段时间的互联网发展和管理工作方案。鼓励本地信息服务行业、管理咨询行业和高端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通过专业独立机构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发展和管理水平。
二是善于主动表达,建设功能强大富有活力的“网上淮安”政府网站集群。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既是发布官方话语的平台,更是集中民智的重要通道。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树立“网上执政”的鲜明理念,高度重视各种官方网络媒体的建设工作,从门户网站到网络论坛,再到微博微信,都应进行高水平高层次建设。要加强网络管理员、网络发言人和网评员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培训工作和沟通平台建设。
三是积极扶持引导,鼓励本地网络论坛和新兴媒体蓬勃有序发展。淮安的“淮水安澜”论坛,由于网站的草根性、民间性和独立性,网友一直对其热力追捧。大量网友在该论坛的“淮安振兴”板块中发表真知灼见,很多政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委政府决策。市直有关单位应加强对本地网络论坛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集中民意民智、助推地方发展等方面的独特“网络智库”作用。
四是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网络管理“淮安模式”。地方党委、政府承担网络管理职能的部门以及其它有条件的部门都要及时向本级党委办公室报送网络重要舆情。党委信息工作部门与宣传、公安、经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联系,形成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互联网信息报送处置工作联动机制。
五是适度超前谋划,形成网络舆情管理长效机制。建立覆盖全市各地各部门、国内主流网站和本地论坛的网络舆情收集体系,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动向和趋势,一旦出现重大舆情,及时反应,迅速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敏感事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迅速公布真象、正确引导。党政机关除了在网络上与网民频繁互动之外,还应重视在网下的互动交流,定期与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网下对话活动,通过活动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让群众受益。□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信息处处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