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社会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3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叶南客    

 

犹如“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社会历史规律,早已为我党深知并反复验证,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现代改革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群众路线的科学理念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仍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再次兴起并逐渐深入。作为社会学理论工作者,我认为还应从理论层面对群众路线再教育活动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社会机制,作出更进一步的揭示。

社会转型时期群众路线意义的凸显

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深刻而急剧的转型时期,十八大报告开始部分便明确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随后又强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的列举,意味着我们的决策层也都意识到当前我们的群众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路线的实践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当前党的建设和党的中心工作中又存在着社会角色、社会政策、社会差距多方面的不适应乃至于失范、失效、失调。

社会角色的错位失范。清晰的社会角色定位,不仅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根本义务。“群众路线就是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外广大群众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党章关于党员的义务中也明确提出,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求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角色定位模糊乃至偏差加大,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主仆意识不清,角色定位不明,官僚作风浓厚,高高在上,听不得群众意见、俯不下领导身段,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呈现出愈来愈远之势。更有甚者,唯利是图,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将职位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不能正确认识所担当的角色,致使干群关系愈发紧张。最后导致部分地区和部门中党群间原应有的血浓于水的鱼水关系衍化成油浮于水甚至水火不容的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

社会政策的失效失信。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在制定社会政策时,缺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到基层调研只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未能真正立足实践、扎根实践,未能心系群众、情牵人民,未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制定出的社会政策缺乏实践的指导和群众的拥护,自然社会政策的效能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表现为涉及民生利益的社会政策不够全面完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多发期,社会政策是社会的“安全阀”、社会平衡的“助推器”,能够及时地缓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以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制度为例,养老、医疗、失业各项制度政策能够保证群众在面临这些困难时,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然而,当前的许多社会政策,尤其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医疗、教育、住房政策不够完善、全面,不但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反而加剧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群体的不协调,因而很多制度规定与工作成为失信于民的“豆腐渣工程“。

社会差距的扩张失调。社会发展加速和社会转型都会将社会差距逐渐拉大,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在于在差距扩张的同时,社会经济的调节功能不断弱化,造成各类社会矛盾的积累与激化。首先表现为社会经济差距的逐渐扩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差距的过大势必导致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变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再而,社会成员间的社会地位差距亦不断扩大。经济差距过大进一步导致了社会成员间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地位受职业、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职业较好、收入较高者往往社会地位较高,其所在阶层利益和呼声容易受到重视。而职业一般、收入较低者的社会地位一般较低,社会影响力较低,社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正是由于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中部分地区部分党员干部忽视群众利益、缺乏群众观念、脱离群众基础,不善群众方法的多重原因而造成。

不断完善贯彻群众路线的社会机制

群众路线的真正贯彻与落实,不仅要有理念的重视和理论的指导,还需要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

构建制度基础——提供保障力。“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加以保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保证群众路线的切实实施,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一是民意征求机制。通过健全党员干部定期走访群众或者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的制度,了解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要跟得上社会发展潮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党群交流高效、便捷的电话、网上平台。二是交办落实机制。“为政之要,贵在落实”,服务群众,走群众路线需要党员干部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健全政策实施时间表,通过时间机制倒逼政策实施。三是宣传发动机制。四是科学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让权力与权利之间平等对话,让党员真正深入了解群众,让群众的呼声真正受到重视,打破党群之间的无形之墙。

夯实民本基础——提高执行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广大群众作为革命时期赢得胜利的中流砥柱、建设时期取得成绩的力量源泉、改革时期社会变革的坚强后盾,做好群众工作、夯实民本基础不仅是历史的规律所指,更是党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的优良传统。以民为本就要求真正以群众利益为工作落脚点,要尽快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和其沟通,增强沟通的亲和力。党员干部要怀为民服务之心、树为民服务之责、走为民服务之路。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群众之所关”,时刻心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民本基础,要提升实践能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方针。

创新方法基础——提升工作力。“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不同时期对群众路线、群众方法的论断,是开展群众工作的理论指导,是群众工作方法浓缩的精华,需要每个党员汲取其中营养,继承发展。“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社会在改变,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不仅要继承原有优秀的做法,更要“思变”、“求新”、“创新”,与时代“同步”。当下,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微信、易信、微博等日渐流行,这些新技术完全可以作为一种了解民意、倾听民声的途径。掌握群众工作方法需要每个党员认真学习、时刻学习、终身学习。学习能力是其它诸如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的基础,更是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不竭动力源泉。在学习过程中,深入实践,要不怕吃苦,多为成功找方法,少为失败找借口,实现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系南京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博导、研究员)

责任编辑:夏玉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