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发布时间:2013-12-13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杨 明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虚心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今天真诚悼念毛泽东同志的一个重要体现。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过程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立的,大致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成熟三个阶段。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阶段。早在建党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倡导“民众的大联合”。在第一次大革命中,工农运动尤其是湖南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对土豪劣绅进行了猛烈攻击,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农民运动的深入考察,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湖南农民运动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对农民运动做出了“好得很”这一高度评价,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看法做了深入阐述,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自此开始萌芽。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爆发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阶段。192912月起草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毛泽东强调,红军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开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可见,毛泽东当时已经意识到革命的目的是为了群众,革命的胜利也必须依靠群众。1934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对群众路线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他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屋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些表述初步构成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并实现了群众路线的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结合,从而成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形成的标志。

从抗日战争到党的“七大”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确立相伴随,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943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做了更为完整的阐述。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自此,毛泽东已经将党的群众路线上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明确了群众路线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根本原则。1945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因此,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同年,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在党的“七大”被正式写入党章,刘少奇在“七大”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与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他概括了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这表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已经成熟,为全党承认和接受,并成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党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认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既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征途中,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我们党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历经35年的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改革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凝聚改革的共识,集中改革的智慧,汇聚改革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丝毫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改革,无论是哪个地区或部门的改革,都必须以此为根本依据。这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切实把握这一根本。每一项重大的改革政策从问题确认、议程设定、政策制定、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到政策终结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审慎地加以权衡,认真地研究其是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是背离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经过35年的努力,改革已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改革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些亟待化解的难题成为改革无法绕跃的“硬骨头”。在改革实践中,借改革之名搞政绩工程者有之,借改革之名谋私利之实者有之,借改革之名试图改旗易帜者亦有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打着改革的幌子进行的虚假改革不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违背,而且严重损害了改革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彻底加以解决。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建等各大领域,每个领域都存在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靠人民群众去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要靠人民群众去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要靠人民群众去落实。改革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全面深化下去。因此,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每项改革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终结都必须充分集中民智,广泛体现民意,切实反映民情。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进一步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来充分吸纳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密不可分。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起步的,其初始的智慧出自农民。正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民鲜红的指印点燃了中国改革的星星之火。自此之后,我们党推行的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多领域、分阶段、多层面的改革,都能清楚地看到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身影。

一切改革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一切改革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下的中国,改革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不改革没有出路,乱改革同样没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改革的再出发必须一以贯之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决定力量的作用,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获取改革的源头活水,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获得改革的精神动力,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夏玉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