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体现出我党一种新的执政观念,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治理”强调多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国家治理表明了方式的变化、渠道的多元: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铺展开来。治理体系关乎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治理能力则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在保持较小成本的同时跟上时代要求。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民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适应了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统筹社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也是中国改革包含新的目标、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的根本标志。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它重新定位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判断、总结、反思的一次提升,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这一重大论断,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分工不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则主要是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为居民和社会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政府把握好这一定位,解决好“放”与“管”两方面的问题,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应有作用,“双轮驱动”将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首次提出“两个都是”的重要论述
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三中全会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十二大提出非公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这次全会提出“两个都是”,反映了我们党对非公经济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也表明了将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这将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弹簧门”、“玻璃门”障碍,使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发展处在同样公平竞争的环境之下。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公报》提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意义非凡。“必须”说明了构建这一运行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构建”一词说明这个运行体系是从无到有的,是区别于以往的权力运行体系。在我党现行的权力运行体系中,决策是在民主集中制下的集体决策。民主集中制虽然已经很科学,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把手依然具有绝对的权威。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虽然有上级、同级、下级不同层次的监督,但是往往都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我们现行的决策机制在权力运行中依然存在漏洞和不足,需要重新构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实乃筑牢制度之笼,以便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生态资源有偿使用
《公报》特别提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强调以“制度”保护、治理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的环境恶化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决定》提出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及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保的市场化机制,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有望带动污染治理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制度和原则将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在1994年启动的分税制改革迈进第20个年头之时,中央释放更多攻坚信号,直面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公报》将财政提升到了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超越既往。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预算的透明,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是我国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当以“财权往下走、事权往上走”为导向,完善和探索包括营改增、房产税等在内的一揽子税改;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在许多领域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使执法部门不再“戴着镣铐跳舞”,保证各级政府更规范、更高效地执行。全会将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与正确界定政府角色与职能,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关系结合起来,对财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其中,依法、独立是保障,公正是目标。建设法治国家,需要体现司法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规范司法过程,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也体现司法文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司法如何保持本色的根本性的目标追求。司法改革将会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相对独立、高效权威、统一整合的执法体制,减少执法机关之间的冲突,减少权限的交叉和重叠,最终实现行政机关的公正、规范、文明和严格执法。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公报》中的一个新亮点,是将“可持续”首次放在了“社会保障制度”之前。这不仅仅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改革的诉求之一,也是收入分配的再分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的社保制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普惠性,二是统一性,三是可持续性。其中前两个要素解决的是当代人的横向公平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问题。“公平”与“可持续”两大原则的提出,不仅直面社会关注热点,而且为今后社保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公报》指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一方面,农民将切实拥有更多的财产和权利,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土地资源也会更好地起到社会资源应该起到的作用,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帮助。农民的财产权益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更多”就是要更加充分而有保障,让农民富裕起来,生活改善。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抵押权、转让权,让他们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报》中“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无疑成为人民群众的“最值期待”。发展的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涉及“做蛋糕”,更关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这就要求执政党及政府思考如何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生根开花。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意味着促进公平正义将进一步提速。从以人为本到进一步强调促进公平正义,体现了改革的不断深化。□
责任编辑:张 宁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