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改革无坦途,越到深水区,越要看清路该怎么走。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则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再次树立新航标,今天我们在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大业,必须以更强大的信心、更无畏的勇气、更高超的智慧,定位方向,找准路径,踩准节奏,续写改革新篇章。
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成 彦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对的议题更加复杂多样,所承受的时间空间约束不断增强,将改革大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求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继往开来的使命感,永远保持“在路上”的心态,振作起“再出发”的勇气。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改革必须首先回答好的方向性命题。说改革要有“在路上”的心态,就是要在观照历史中重温改革的初衷,在明辨大势中认清改革的归宿。回望来路,35年改革历程,就是一部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市场主体的“归位”,换来的是社会效率的提升和财富的极大增长,为大众福祉的普惠式改善奠定了根基。展望去路,民众的期望在更开放的环境下水涨船高,深化改革面临更加深刻复杂的矛盾问题。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政府市场界限的厘定,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变化日新月异,成就有目共睹。但对于改革,并非没有“杂音”、“噪音”,有人因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进而否定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也有人认为所谓改革就是要复制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目的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指向清晰而有力,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接轨世界现代文明的执政追求;既承载着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又寄托着亿万群众的热切期盼。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改革才有未来,中国才有希望。
当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的挑战日益增多、难度日益加大。但是,改革开放没有退路。强调改革要有“再出发”的勇气,就是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改革疲劳症”,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看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多元利益诉求的“调和”、新的多赢格局的达成,是执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能因为利益问题复杂和棘手,就退避三舍或小心翼翼绕着走,必须看到矛盾越积累,解决的难度势必也越大。当然,也不能固守传统的老办法,指望“一剂药治百病”、“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应当认识到不同时代有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对症施策,才能药到病除。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已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科斯在热情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的同时,也曾忧虑没有开放的思想市场,中国改革终将后继乏力。克服“改革疲劳症”,创造新的改革红利,我们仍需高擎思想解放的旗帜,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持久动力,唯此,改革开放事业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壮士断腕 自我革命
盛 励
古人云:善政必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
简政放权,核心在“简”关键在“放”。简,就是要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放,就是要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通过简政放权打开政府职能转变这扇“大门”,有效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繁冗的审批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有限的人财物投放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等方面,在弥补市场失灵上有更多作为。如此,就找到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作用的黄金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简政放权开启的“自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自我解放”。
改革最难的部分历来是利益问题,政府自身改革尤其如此。近年来,各地新一轮简政放权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出现“错放、空放、乱放”等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根本上是在拿政府自身开刀,难免因刺痛有关部门的既得利益而受到百般阻挠。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调整的过程,通过政府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斩断的是权力长臂,增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广大群众的长远福祉。一“减”一“加”,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我们说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其“坚”其“深”就在于改革中面对的利益盘根错节、分化固化。如果说自我革命带来“割腕之痛”,那么推进政府改革就呼唤“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胸怀。尽管触及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唯有冲破利益壁垒,改革才能攻坚制胜、涉水过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这掷地有声的宣言,昭示的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把这种决心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权力“瘦身”,确保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得到维护。
壮士断腕,自我革命,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前提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思想不解放,就难以看清利益问题的症结,难以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还需要相关制度保障。一些地方在行政审批改革中出现“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变戏法”等做法,根本上源于监督不力、追责不严。因此,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才能从源头上铲除利益固化的生存土壤,真正走出权力收放循环的怪圈。
政府自身改革前程漫漫,“硬骨头”难啃,但不改不行。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拿出民意为先,舍利为公,义无反顾,一抓到底的劲头,按照顶层设计—扫清外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路径,善于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杠杆,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萧 飞
改革越到关键时期,越需要智慧和耐心。35年改革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不改革死路一条,乱改革同样死路一条。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就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
当前,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种种躲不开、绕不过的新老问题,我们要善于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审慎稳妥,积小胜为大胜。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在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大业仍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把握好改革的速度、力度、节奏,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确保改革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我们仍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思想观念的新突破为改革注入可持续的动力。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强调思想解放,绝不意味着莽撞蛮干。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科学把握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务实的改革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基层创新。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已趟过了普遍受益的“浅水区”,进入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深水区”。在这样的时空节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同时,强调顶层设计也不是否定基层创新。对那些牵涉面广、推进阻力大的改革,可以采取先试点探索的方法,鼓励大胆探索,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再全面推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运用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点上试点胆子要大,敢闯敢试,面上推行步子要稳,稳扎稳打,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改革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我们的各项改革决策,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看到,整体推进并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弹钢琴”。要看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子落而满盘活”,对改革全局具有重要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加强对各项改革措施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才能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东方亮
为人民而改革,是改革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
让生活更加美好,让美好生活更长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持久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新部署,提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
改革为了人民,就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心系民生福祉。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切不可为改革而改革、为政绩而改革。人民满意的,就要积极推进;人民不满的,就要认真研究,及时调整。
一切为了人民,改革的目标矢志不渝;紧紧依靠人民,改革的力量源源不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包产到户是小岗村农民的创举,由此推动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苏南人民群众的创造,带来了苏南经济的迅猛发展,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善于聆听群众呼声,善于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越是矛盾多、难度大、任务重的地方,越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用群众的参与热情,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完善群众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积极作用,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只要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党负责的勇气担当,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改革之船定能激流勇进,发展之路就会海阔天高。□
责任编辑:尤 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