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发布时间:2013-12-13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田伯平    

 

在我国,三中全会已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称。因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几乎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新举措,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和加油站。

一、改革开放的起航

19781218-22日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里程碑,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过十年“文革”动乱,国民经济已到崩溃的边缘,中国向何处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拨乱反正,果断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推动下,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各地掀起了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解放,中华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发展景象。在人多地少的江苏农村,推行大包干改革的同时,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的1/3。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带动了江苏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全省的工业化进程,而且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更从实践上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和框架。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841020日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并把城市改革作为重点,标志着中国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在理论上,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并提出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打破了当时严重束缚人们改革手脚的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和清规戒律,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铺平了道路。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改革从给企业让利放权、实行厂长负责制开始突破,鼓励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城市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企业活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继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了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又在珠三角、长三角和闵南三角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中国的改革开放终于汇成浩荡大潮。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农村和城市的分头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从浅滩走向深水,需要更加全面的谋划和决断。

19931111-14日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改革任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尤其是破除了凡事先论“姓社姓资”传统观念的束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总体目标,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又一块重要里程碑。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掀起了一轮新高潮:实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推进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金融体制改革,以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为目标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由实物福利分配改为货币工资分配、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

19981012日至14日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再次快速增长,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了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江苏更是抓住上海浦东开放开发的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1992-2000年全省经济由2136亿元增加到8583亿元,年均增长14.8%2000年与1980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将近5番。

三、从推动经济发展到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进入新世纪,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寄予了更高期望。

20031011-14日举行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全面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以及“五个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标志着我国改革的着眼点由主要推动经济增长转向注重全面协调发展,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发展的质量。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虽然改革从农村开始,30年来农村也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为此,109-12日举行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更是着力解决改革和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新世纪两个三中全会的推动下,近10年来我国经济一方面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努力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江苏也以“两个率先”的精神继续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四、改革的新征程

35年弹指而过,改革开放让古老中国走上了通向现代化之路,并取得了可以自豪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腐败严重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强烈呼吁公平正义。中国能不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再次站在了历史新起点。

20131112日,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万字,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改革决心。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最复杂最艰难的风险区,但改革没有退路。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