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的新目标、新内涵、新要求

发布时间:2013-12-13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凌 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全面总结35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走势,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迫切的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推进治国理政新目标的意义

新目标是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领域建设现代化目标状态的描述。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从制度层面和国家治理主体自身角度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目标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他各项现代化实现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反映一个国家的运行能力、水平和综合实力,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软实力、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只有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华民族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新目标是顺应国家发展新时空的现实选择。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从本质上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政府源于社会公共需求对自身价值和合法性的求证,也是政府源于一定历史条件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生活越来越市场化,政治生活越来越民主化,社会利益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公民主体意识越来越明晰化,政府运行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政府改革明显呈现出三个重心转移:一是从单纯重视经济职能向经济与社会职能并重转变;二是从偏重于解决体制内部问题转变到重视解决政府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三是在行为方式上从过度管制向注重服务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深刻反映了当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是党和国家顺应世情、国情、党情所作出的现实选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的新内涵。《决定》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性需要,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国家管理,一是体现了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组织、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的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的管理。二是体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强调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的政府与社会的协商与互动。《决定》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三是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现为不同主体之间互动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主体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总称。治理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包括国家治理主体自身建设的机制、制度和办法,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现代化,也包括国家治理理念、国家治理目标、国家治理制度、国家治理机制、国家治理工具等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制度设计层面上讲,要求制度体系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从制度运行层面上看,要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是指国家治理者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国家发展脉搏,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能全面把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重大关系,有效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所谓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相互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首先,国家治理体系决定国家治理能力,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其次,国家治理能力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反作用,治理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目标的实现程度,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的现代化。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一是发展经济的新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民主政治的新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是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是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者系省委党校政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