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魂”健“体”——来自江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调查

——来自江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4-01-23     作者:江苏省委宣传部宣教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从江苏实践出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其中几项极具特色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实践

加强精神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基础是物质、导向是精神,创新创业创优是动力,干部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民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相继催生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等体现地域特色的时代精神。跨入新世纪,在充分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省委明确提出把实践中形成的“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素质特征凝聚起来,使之成为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更是确定“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为新时期江苏精神。“三创三先”精神提炼形成后,全省上下广泛开展弘扬“三创三先”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专题报道、系列评论、公益广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使“三创三先”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突出典型示范,始终弘扬正气、高扬时代主旋律。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引导,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张云泉、邓建军、吴仁宝、陈燕萍、常德盛、张雅琴、“雷锋车组”等全国重大典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常德盛、陈燕萍、张雅琴、“雷锋车组”等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在加大典型宣传力度的同时,我省各地各部门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各类学习活动,不断放大宣传效应,引导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积极创新载体,推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社会化、制度化。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化。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组织评选先进典型,举办大型图片展、摄影展,组织大型群众歌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二是公民道德教育制度化。各地把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重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模范践行公民道德规范。同时,充分利用基层党校、市民学校、村民学校、道德讲堂等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三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规模化。抓机制建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前置条件,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抓教育网络,加强家庭教育,推进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抓活动品牌,“七彩的夏日”、“童声里的中国”、“缤纷的冬日”、“红领巾寻访”、“阳光网络伴我成长”、“留守儿童幸福快车”等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四是志愿服务社会化。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日”、“宣传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周周行活动”活动,倡导志愿服务理念,推荐评选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加大注册志愿者的发展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工作规律,完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五是文化引导平台化。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2009年以来,南京中山陵等400多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向社会开放。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学习平台。打造公益性群众性文化平台。先后涌现出了南京市“金陵合唱节”、连云港市“在海一方”、镇江市“欢乐家园”、泰州市“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社会思想的多元、多样、多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

二是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以数字化、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互联网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中,传统手段已较难适应新的变化。

三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手段不多,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不够的问题,这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何构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指导和引领“两个率先”的新实践,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

思考之一: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党。其中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人们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同时,建立监督、考评、奖励机制,使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与提拔、任用相协调、相衔接。

思考之二: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一是完善各类奖惩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各类法律制度、政策规定之中,充分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好政府机关、社区、家庭、单位、学校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力。三是完善监测机制。整合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和社会力量,布建一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监测网络,跟踪发展趋势,发现问题苗头,总结先进经验,分析工作情况。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庆典、国家荣誉制度。制订法律法规,确定国家的庆典日、纪念日、悼念日,对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颁发国家勋章或授予各种形式的国家荣誉。五是完善实践养成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日常行为细则,使人们的行为有所依从,培养良好的社会习俗,抵制和消除社会陋习。

思考之三:要实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研究工程。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笼统地讲扬弃糟粕继承精华,要组织力量,下大力气进行条分缕析,认真梳理、归纳和研究,具体明确哪些是要继承的精华,哪些是要扬弃的糟粕,哪些要改造、升华和超越。我们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但对人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的积极成果,不能简单地轻视、短视,甚至无视,也应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真加以梳理、归纳和研究。

思考之四:要高度重视对社会不满情绪的综合治理。积极的社会情绪,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消极的社会情绪,会起到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情绪如果发展到对社会的不满,就会弱化信念,动摇信心,产生不信任。要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正在开展的道德问题治理一样,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对社会不满情绪的综合治理。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与生存危机、分配差距、安全危机、政策不当和腐败现象关系极大,对它的治理应多管齐下,多条线、多部门综合行动。要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分析系统和治理机制,围绕群众思想认识的困惑点、利益关系的交织点、社会矛盾的易发点,深入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责任编辑:尤 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