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守信 民何以堪

发布时间:2014-01-23     作者:王志高    
 

 

近日,媒体曝光的一些事件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政府诚信上。河南驻马店确山县民众称1991年至1999年间,县政府先后向全县行政及事业单位员工借款,金额从300-1000元不等,拖欠20年未归还。同样的还有安徽三义镇政府公款吃喝欠债21.5248万元及利息,17年未还。债主刘梦夫先后向安徽省蒙城县及亳州市法院起诉。随后,双方“达成和解”,欠债将分期还清,刘梦夫要到2019年才能拿到全部欠款。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核心基石,官不守信,民何以堪?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整个社会诚信出现了比较普遍的滑坡现象。尤其是有的地方政府诚信滑坡,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往往是写在纸上、喊在嘴上,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失信于民,甚至有法不依、执法犯法;一些政府官员言行不一致,在工作中任人唯亲、浮夸政绩、瞒报事故、虚报假账,甚至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在生活上假公济私、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甚至公费娱乐、包养情人。凡此种种,经常见诸媒体,涉及各级政府、各种行业的公务人员,每年被纪检、公检查处的大小官员有上千人之多。在我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政府诚信建设已成为头号热门话题。李克强总理更是多次强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

造成政府诚信滑坡的原因概括来讲,一是诚信道德被人为抛弃,传统教育不到位;二是公共权力被人为异化,有的政府部门,围绕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做文章,集体腐败和个人腐败并存,缺乏“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以民为本的理念;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让有的部门和个人有机可乘,能够“打擦边球”、“编故事”,蒙骗上级和公众;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许多政府行为缺乏约束和监督,或决策失误、或造成损失、或失信于民也无人追究责任。五是各种信息不对称,一些应该公开披露的政府行为信息,往往不能真实、完全、及时地向广大民众公开披露,政府是守信还是失信,公众既不知情,也难辨别。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顽疾,任由政府诚信继续滑坡,那么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更无从谈起,必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制约经济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如果政府失去诚信,不能取信于民,那么花多少钱都难以再买回来老百姓的信任。

民谚有云:“兴家如同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政府诚信的建设,靠的是一桩一件、一点一滴的积攒。这些年,我们的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见到了一些成效,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有了信息传播的及时与透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时而生等等。但老百姓对政府诚信建设的期望越来越高,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从道德、法律以及体制和机制等层面多管齐下,才能做得更好。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