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的精髓则是“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是党内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以此概括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第一人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同唯心主义思想路线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在党内最早提出思想路线的问题,最早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最早用实事求是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他为提出并制定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事求是”,不是现代词语,它是一个古代成语。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文中赞扬刘德求实的治学态度,称其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做学问注重事实根据,故而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一个古代成语“实事求是”,为什么毛泽东能引发出哲学思考?在我党早期领导人中,不乏有学识渊博的才俊,更有一批出国深造学成归来的饱学之士,为什么唯独毛泽东能借用实事求是这个成语,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认识论,并升华为党的思想路线?他的过人之处在哪里?
纵观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探寻出三个方面的内在原因。一是青年毛泽东心系社会,励志苦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和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家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具有深厚的文化理论底蕴。二是毛泽东深受“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湘学士风的熏陶,造就了他求实厚重的人生风格。三是毛泽东注重社会实践,倾力调查研究,“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有着马克思所说“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
从“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到强调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毛泽东一生都在努力贯彻马克思主张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注重社会实践的理论品格更是他的过人之处。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勇于探索开拓,善于理论创新,在坚持实事求是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鉴于1935年遵义会议前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党内多次阐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重要思想,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是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武器,既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带有欧洲的特点。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指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创立了既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具有俄国特点的列宁主义。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诞生地的欧洲,也不同于列宁主义故乡的俄国,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变“欧洲特点”、“俄国特点”为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民主革命时期,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党内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一种是教条主义。前者片面强调经验而拒绝革命理论的指导,后者片面强调理论而拒绝对生动具体的实际作深入研究。这两种错误倾向都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毛泽东历来反对离开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词句和个别结论,总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毛泽东在理论创新中,勇于探索,善于思考,不是对马克思列宁说过的话作简单的条理归纳或重复,而是表现出一种求实精神和可贵的理论勇气。马克思和列宁对革命的某些问题没有论证的,他在实践中作了科学论证;马克思和列宁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并创立出新的理论;马克思和列宁著作中某些已经过时或不符合中国实际的个别论断,他在实践中则予以创新和发展。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同样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从它的产生到发展,都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对象和动力等重大问题上,他为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其基本纲领;在党的建设方面,他解决了在中国特殊环境下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中国革命靠什么克敌制胜,他总结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法宝;在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上,他创立了具有完整理论形态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在建立国家政权问题上,他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崭新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不仅领导全党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此外,在政策和策略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以及在哲学、外交等方面,毛泽东都有新的理论建树。
总之,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倡导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不唯上、不唯书,敢于直言,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主义者应有的胆识、心胸和品格
遵义会议前,在党的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右倾和“左”倾错误,虽然内容不同,表现形态不同,但基本特征和根源是一样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革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尤其是毛泽东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他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斗争,大智大勇,表现出一种彻底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政治品格和理论勇气,但也因此在1928年、1929年、1931年、1932年、1934年受到了前后五次党内不公正的批判和组织处理。
毛泽东受到“左”倾领导人的如此排挤、打击和错误处理,心情一度是郁闷的。但他在逆境中,没有气馁消极,没有改变自己对于取得中国革命斗争胜利的一贯主张,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立场,继续与“左”倾教条主义作不疲倦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毛泽东每当回忆起这一段历史,总有不少感慨,曾多次说过,“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时候”,“不要怕杀头、坐班房”,“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有人议论讥笑”,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毛泽东的一生,是不断实践、勇于探索并作出理论创新的一生,是立党为公、不谋私利,为着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艰苦奋斗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苏胜利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