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生态空间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等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近年来,常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践行绿色惠民,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从“退田还湖”到“生态育市”:一个执政新理念贯穿始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战略任务,常熟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探索实践中,从以实施尚湖“退田还湖”为代表的保护修复自然生态为主,到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再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贯穿到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突出其战略地位,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牢固确立生态优先理念。尚湖临近常熟城区,水面面积约8平方公里,文革期间湖水被抽干建成农场,但在号称岁岁丰收的常熟,尚湖农场却年年歉收,并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紧邻的虞山虫害多发,森林成片死亡。1984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退田还湖”,引长江水灌溉千顷湖床。从尚湖的变迁中,常熟历届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敬畏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道理,从而在加快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尚湖、虞山等重要生态资源“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方针,为传承城市绿色基因、彰显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常熟明确提出“亲近自然”的理念,把“营造环境”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累计投入80亿元,实施了尚湖、昆承湖生态修复、虞山“亮山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常熟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将其与提升执政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拐点”,进一步明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确立了“生态育市”的基本方略,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外源增长向创新驱动、内涵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生态环境从资源依赖、负荷超载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编制《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江苏省率先通过环保部专家论证,实施两轮“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熟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改革旧有考核体系,加大对全市各镇、开发区生态指标的考核力度,并将尚湖镇作为生态保育区加大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污染防治资金,2010至2012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3.93亿元,用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绿化项目的“以奖代补”。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基本农田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水源地村和湿地村实施生态补偿。
从纺织服装到整车生产:一条产业新链条快速崛起
近年来,常熟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向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主转变,促进集约发展、绿色增长,实现了产业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的“双提升”。
以产业布局调整促进集约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大力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新批项目一律进区入园,现有企业根据产业链需求逐步向园区整合,同时通过城区、集镇区工业“退二进三”等措施,彻底改变了原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布局,形成了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市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比例达到90%以上。依托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规划建设港区、服装城、南部生态城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利用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高起点、组团式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区,初步建成了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以及沙家浜等120平方公里区域的核心生态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市保有农田面积80万亩,占到苏州全区域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1/5;同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并与村庄布局调整有机结合,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2%,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以产业层次提升促进绿色增长。突出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至2012年,全市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5.3%和34.1%,比2010年提高8.2和6个百分点。重点依托路虎汽车、观致汽车、丰田研发中心、中交盾构机等重大项目,着力构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大型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环节攀升,同时按照时尚、创意、品牌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争取到2015年形成汽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千亿元级产业,整体提升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生态环境减压减负。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成80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47家绿色企业,约占全市经济总量1/3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高档造纸生态产业链、化工行业生态产业链、静脉产业链等五条生态产业链,被列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大力开展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电力行业脱硫治理,2009年以来累计关停并转化工、印染、造纸等“六小一无”企业895家,在江苏率先实现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总量IC卡管理,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8195.27吨、二氧化硫12268吨,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坚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提高环保准入门槛,近年来劝停拒批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重污染项目100多个。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占全市种养总面积的25%;积极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培育了田娘农场、蒋巷村生态园等一批典型。
从千年古城到南部生态城:一片城市新面貌领“秀”江南
常熟坚持把古城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绿色基因”植入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积极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发展格局。
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空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建设从小城镇、分散式向组团式、一体化转变,初步形成了“一城四片区”的城市总体框架。重点对星罗棋布的1万多个自然村庄进行梳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进行整治、归并,形成了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五种形态,全市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60.2%,通过适度集中,进一步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益,并为农村生活污染集中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加快创建低碳社区,在江苏省率先制定出台低碳社区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3年初首批命名两家“低碳社区”;深入开展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城乡居民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卫生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村、171个省级生态村,2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城乡的生态文明网络。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全市近70%的公交车辆达到国Ⅲ标准,并投运240辆LNG天然气公交,投用1万辆公共自行车,低碳出行逐渐成为市民的新生活方式。□
(作者系常熟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