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热点解析

发布时间:2014-01-23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解析】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稳中求进是根本。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改革任务顺利推进。改革创新是引领。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进一步突破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确保“稳”、实现“进”。“稳”,主要表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三方面;“进”,强调在转型升级、改革开放、统筹协调、改善民生等四方面取得新进展。

稳中求进既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也是我省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我省经济外向度较高,受国际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大等都是经济发展的风险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今年唯有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依靠改革创新,经济方可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空间。

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解析】不带来“后遗症”是较接地气的提法。过去以高增长率为旗帜,地方政府一直重复无序开发和过度投资,进而加剧了泡沫风险和金融动荡,带来了产能过剩、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等后遗症。为了消除弊端,我国已提出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改变过去以GDP为标准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体系。

这意味着政府不会不顾“后遗症”来刺激短期需求,未来经济的发展要追求质量与效益并重。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长,不再把GDP放在首位,增长目标的刚性也可能没有过去强,而是把重点放在结构性改革上,调整落后产能,防止出现片面增长而造成诸多“后遗症”。

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解析】货币政策定调已三年未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既有利于增强企业投资意愿,也尽可能不积累新风险,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佳搭配。“稳健”尽管比“适度宽松”有所收缩,但它属于中性政策,不会明显从紧,在操作上更具灵活性和应变性。在当年流动性过于宽松、物价高企的情况下,将货币政策适度收紧是乘势而为。而现在则意在让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回归常态。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还意味着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有利于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的投资支出,有利于改善民生。货币政策之所以要稳健,是因为货币池子里的“水”已够多,再放会加大通胀风险,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也不能收,必须坚持稳健。

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

【解析】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不像以前一味强调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频繁地进行调控,而是更多强调以一种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将改革寓于宏观调控之中,将处理长期和短期问题结合起来。与以往相比蕴含诸多新意:

一是更加强调把宏观调控建立在改革基础上。作为转型国家,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既有周期性问题,更有体制性问题。而宏观经济体制上的某些矛盾与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激活我国经济社会中蕴含的能量。二是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比较大的空间。可以预期一系列重要改革将在2014年启动,某些重要改革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解析】“调整产业结构”是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与往年相比,这次会议的相关表述有三方面的明显不同:一是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表述由“加快”变为“大力”,显示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在加强,其力度明显提升;二是明确提出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化解产能过剩;三是提高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具体用词上,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只有些许之差,折射出来的变化可谓昭然。不走国家出钱搞创新体系的老路,而走市场化培育的新路。另一方面,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解析】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防控债务风险列为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虽然我国政府性债务并未突破国际公认警戒线,总体上仍处安全水平,但地方性债务上升势头过快,地方性债务结构、成分复杂,无论基于增量或是存量,均不宜乐观。而且,由于债务问题关联性比较大,横向关联到银行业,纵向关联到县、市、省和中央,因此,为防止演化成全局性问题,未雨绸缪地将债务问题单独提出来,强化责任和风险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加强源头规范”,意味着将来要靠制度框架来落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源头规范,强调把短期管理和中长期管理结合在一起。除了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逐渐促使政府退出建设型功能,实现公共服务化转型。这些工作只要能落到实处,结合中国发展固有潜力,转型发展自能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粮食安全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解析】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安全。会议将粮食安全放在今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的首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际上是把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这并不是说目前粮食不够,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粮食已连续10年增产,资源和要素绷得很紧,再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短期出现大的缺口,很难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调剂,面临的粮食进口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这需要做好“三个大”:科技兴农要有大突破,粮食生产不足的时候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农业资源利用要有大视野,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种类非常多,要做到农地、山地、林地的开发,突破思维限制;农业生产方式要有大变革,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向着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农业向着多附加值的产业类型发展。

改善民生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解析】此次改善民生,着重两个方面:一为就业,一为住房。就业是民生之本,将高校毕业生和化解产能中出现的下岗工人群体单独提出来,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现的新问题,也意味着新的政策方向,解决就业问题更多将从调整结构,通过改革来释放更多就业机会。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未提房地产调控和商品房市场,并不意味着会放松调控或退出调控。或可理解为“保障房归政府、商品房归市场”的住房双轨制政策思路在保障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政府或已开始强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划分,放开高端,发挥市场决定作用,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放开高端,保障低端,强化社会民生功能,从供给端构建长效机制。说明房地产政策已经从原来“堵”的思路变成了现在的“疏”。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