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发布时间:2014-01-23     作者:薛 莉 黄振宇    

 

201312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打破了历年来会期绝大多数为3天的惯例,创下10多年来会期最长的纪录,显示出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均超过以往。在继续沿用上年“稳中求进”提法的基础上,此次会议突出强调了改革创新的作用,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未来国家宏观调控思路将逐步由以往的短期调整向长期稳定转向,改革将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为经济提供更大的动力。

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

“稳”是经济稳定、民生稳定、社会稳定。“进”是观念进步、制度进步、结构进步。“稳”与“进”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稳”为“进”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其顺利进行;“进”是全局性的改革,用改革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是实现“稳”的重要保障。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实现改革创新的三大突破

本届政府从上任之初便强调改革,“未来发展的最大红利在于市场化改革”。而改革的灵魂就是创新,唯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改变旧观念、旧利益格局对于现实生产力的束缚,对于科学发展方式的干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与创新作为稳中求进的两大手段,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直面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为此有三大突破:首次不提经济增长速度,首次不将宏观调控列入主要任务,首次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年度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首先,淡化经济增长目标。会议提出,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悄然进入新的“拐点阶段”,人口红利释放殆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格,过去惯常使用的政府主导投资的驱动模式也逐渐显现出疲态。此次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不提GDP增长目标,无疑是给各级政府参与改革创新放开手脚,尽量避免GDP崇拜观延误改革时机、挫伤改革积极性,从根本上澄清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二,优化宏观调控组合。会议提出,2014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这是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实施“一松一稳”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但内容已经被赋予很多新意。首先,本次会议没有将宏观调控列入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而是与工作总体要求并列。这一变化表明宏观调控对于经济运行的参与将逐步减少,政府会逐步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其次,本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是结构性减税,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逐渐提高直接税比重并辅之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释放市场供给方的活力。最后,货币政策层面淡化了社融扩张和降低融资成本,更加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通过金融市场改革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与产品供给。

第三,显化债务防控风险。会议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的债务率和赤字率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仍处在比较安全的水平,但是隐性的债务风险尤其是以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城投债、信托债等形式存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可低估。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债务率迅速上升。随着平台融资集中到期,未来两年地方政府到期债务规模增长更快,而财政收入增幅料难大幅提升,届时地方政府以及融资平台将面临更大还本付息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形势,很多地方政府一度认为可以通过集体违约倒逼中央政府兜底债务。此次会议中明确提出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并且要加强源头规范,从而避免中国因地方政府无限制举债陷入“债务越多——坏账越大——中央银行再贷款越多——通货膨胀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江苏:以创新的方式寻求改革的红利

这几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江苏一直保持稳定良好的经济表现,以好于全国平均、好于周边地区、好于类似省份的发展势头保持领先地位,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经济主动正确的组织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江苏的“三为主”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为主;企业结构以大企业、国有企业为主。这样的“三为主”结构虽然能够让江苏在危机中独领风骚,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的经济活力与创造力,甚至影响了江苏稳中向好的潜力。未来10年是改革创新的窗口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江苏需要基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冷静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做出富有江苏特点的尝试和创新。可以由市场解决的,政府绝不插手;需要政府作为的,政府应当有为必为。

第一,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微观调控作用,以灵活的微观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发展。2014年央行去杠杆化,慎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较为显著。然而,从实体经济来看,由于今年通货膨胀压力有上升趋势,实体经济的融资压力将不断增大。江苏应当充分放松、搞活微观政策,及时对宏观政策的“视觉盲区”进行修补。一是充分利用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减少增量,盘活存量,改变资金分布不合理现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尽量避免因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误伤微观企业的情况发生;二是努力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使之进入保障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产生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三是充分发挥社保政策的兜底作用。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网”,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更好的基本社会保障,免除改革创新的后顾之忧。

第二,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江苏需要从重点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拉动经济,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并非一定是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而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传统产业也有高端,新兴产业亦有低端。避免产业发展功利主义,产业调控急功近利。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通过杠杆作用引导产业发展,做活农业,做强制造业,做实服务业。以市场化手段治理产能过剩,不能将消除产能过剩简单等同于压缩产能;以市场化手段选优汰劣,该淘汰的企业坚决不要扶持,否则企业会变成“僵尸”企业,银行也被绑架为“僵尸”银行。与此同时,科学理性地对待房地产行业,不能将其“妖魔化”,注重培育房地产业物业化、科技化、智能化、生态化应用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掘房地产业在惠民生、均贫富方面的社会效应。

第三,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叠加作用,以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是要素的自由流动,需要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生产要素由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或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正向的流动,反之是逆向的流动。流动可以使人脱贫、进步,流动可以使一个地区增强活力和凝聚力。各级政府应当为生产要素的正、逆向流动做好规划,提供平台,并维护要素流动、流通的秩序,将经营城市的重点从卖地盖楼转为吸引要素流入。

(作者:薛莉系省委党校副教授;黄振宇系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南京市新工投资集团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金 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