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紧紧把握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创新驱动为重要支撑,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作为“进”的着力点,重点突出“六个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高轻优强”调整取向,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来调“高”,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来调“轻”,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来调“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来调“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
——优化城乡结构。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优化区域结构。坚持统筹兼顾,强化分类指导,积极展开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在协调互动中实现整体提升,巩固和发展不同区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好局面。
——优化收入结构。按照“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要求,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优化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标杆,坚持标本兼治、科学施策,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狠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实际成效。
会议明确指出,2014年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的第一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着重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调整任务重。要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协调发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努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重在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存量和增量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压缩“三公经费”,严控一般性支出。落实国家确定的各项减免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扩大消费重在培育新增长点。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养老、医疗健康、家居服务等消费市场和消费热点。增加有效投入重在把握投资方向。深入落实推进重大项目加快转型发展的意见,引导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管理和服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稳定外贸出口重在增创竞争新优势。主动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优化增量,关键是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两个着力点。坚持高端引领,着重发展有前景、有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门类、新业态。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调整存量,关键是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化解过剩产能这两个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技改工程,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产业为重点,通过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坚定扎实地做好化解工作。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采取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无论是优化增量,还是调整存量,都必须强化创新驱动这个战略支撑。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试点工作,启动知识产权强省规划建设,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要保持粮食稳产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立足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努力夺取粮食丰收。二要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高效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切实加强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三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土地确权,有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要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科技设施装备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取得新进展。突出规划引导。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实施我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突出以人为本。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突出质态提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科学设置城市开发强度,合理控制开发边界。注重文化传承,既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突出制度创新。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户籍、土地管理、资金保障、住房等领域制度改革,增强城镇化发展活力。突出城乡统筹。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更大力度抓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的要求,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我省实施方案,坚持多管齐下,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二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科学治太、综合施策,促进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修复。深入推进淮河、长江流域和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在境内南水北调沿线补充实施一批治污项目,确保清水北送。三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目标。四要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覆盖试点。五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60万亩,抚育森林150万亩。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落实全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六)努力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2014年中央将在实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抓住用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入学习、主动对接、融入互动、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借力借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抓住用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机遇,积极主动参与“两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合作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把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企业国际化三年提升计划,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把增强开发区综合功能与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一批创新核心区,支持开发区开展南北共建和跨境区域合作,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七)全面展开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以率先转型升级为导向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挥好苏南“两个率先”先行军的作用,全面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和富裕文明宜居区建设,努力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扩大开放、民生幸福等方面增创苏南发展新优势。以实施六项关键工程为重点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认真落实支持苏北发展的政策意见,全面落实“一市一策”,深入推进“四项转移”和共建开发园区,把六项关键工程作为支持苏北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主攻薄弱环节,增强内生动力,扎实推进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提高苏中整体发展水平。继续扎实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以实施六大行动为突破口推动沿海科学开发。围绕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二阶段目标,制定方案,创新机制,省市联动,组织实施港口功能提升、沿海产业升级、临海城镇培育、滩涂开发利用、沿海环境保护、重大载体建设六大行动,培育江苏经济新增长极,打造沿海经济升级版。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中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扎扎实实做好民生各项工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突出重点群体,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完善就业服务,鼓励创业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深入推进“六大体系”建设。继续按照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的思路,认真制定年度实施方案,进一步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实施,努力在提升质量、完善制度上取得更大成效,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和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与社会教育。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提升工程,推动国家、省级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精心办好南京青奥会,同时认真办好第十八届省运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重视做好信访工作,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强化基层基础建设,逐步推开“政社互动”试点。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