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圣祥
据报载,截至2014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召开“两会”。地方新一年“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预算,与往年相比数字上有一定降幅。广东、北京、湖北、上海、陕西等地下降超过10%,浙江降幅为30%。但是,与公众的期望相比,大部分地区“三公经费”预算下降幅度并不大。
过去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相当严苛”的公务消费文件规定,吃、住、行、游无一例外不受限制。可反映到今年的地方“三公经费”预算上,除浙江降幅30%,少数几地降幅超过10%,其他地方的“三公经费”预算大多只降低了5%,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明确提出要降的比例——既然没有预算的明确限制,当然不会有节约的实际压力,这和一个又一个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红头文件,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公经费”及行政经费每年压缩5%是中央政府多年的承诺和要求。而在过去的一年,一系列的禁令更给“三公经费”的压缩提供了极大空间;如果系列禁令都能严格落实,今年各地“三公经费”预算理当大幅缩减才对——所谓节约,如果只是在文件上说的好听,归根到底却不能给纳税人省钱,那还算什么节约呢?口惠而实不至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对官员浪费的纵容,更是对社会公众的欺骗。
同样的禁令之下,为什么有的地方“三公经费”预算能够下降30%,有的地方却只能下降5%,还有的地方甚至都不给任何降幅承诺?是因为压缩太多会影响正常的公务活动运转,还是因为根本不愿意削减自己的福利、割自己的肉?既然浙江能够压缩30%,别的地方也应该有能力做到——各地方政府部门之间,要比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取得这份成绩所花费的行政开支同样要比。
不得不说,悬殊的“三公经费”压缩比例,反映的是各地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的真实态度。红头文件写得再长再好看,如果“三公经费”预算不给力,那都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考核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三公经费”及行政经费能够省下来多少钱。纸上的厉行节约走不进“三公经费”预算,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仿佛受了欺骗一般——倘若“光说不练”,当然会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当然,之所以很多地方在“三公经费”预算上相对宽松,可能是为了留出富余量,好在“三公经费”决算时,有一个漂亮“政绩”——比如,地方晒“三公经费”决算时,总能看到“节约多少”云云。可是,预算给多了自然有结余,何来节约之说?预算软约束是当下通病,建立在预算泡沫基础上的“节约财政资金”,对纳税人而言徒具观赏性;对政府部门却不一样,预算编制越宽松花钱越舒服,不仅能满足各种潜规则私利,还能轻松获得“节约”的政绩。
站在公众立场,纸上的节约规定常常被幕后消解,阳奉阴违,因而更多只是一种节约的幻觉;从预算开始的“三公经费”大幅压缩,才是真刀真枪的实质性动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也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三公经费”预算是限制政府乱花钱的关键步骤,禁令也好规定也好,都应该从不同的纸上,走进“三公经费”预算里。□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