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晓东
2013年7月23日,省委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要敢于亮红灯、下重拳、出狠招,以“硬措施”破解“硬约束”。要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制度保障,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会议结合江苏实际,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确立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即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不懈努力,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当前和未来,江苏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环境问题对全省发展制约的突破。
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是有机的统一体
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是当今全人类面临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做到既保护环境又实现产业发展?破解这个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难题需要从分析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两者的关系入手。
诚然,因为产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是有些地方经历过、有些地方正在经历着的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
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之所以会成为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因为产业发展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
在一些地方,一些党政干部不顾环保,竭力推动产业发展,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GDP政绩,为个人升迁获取绩效。对于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也有一些企业家开办企业,不顾环保,竭力推动产业发展,把企业的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党的十八大把环保问题提升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不仅不对立,而且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要让全社会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彻底改变发展理念。
不要让环保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后遗症
2014年1月18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题为“汇聚起改革创新的强大正能量”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重点工作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发展理念,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不留后遗症的增长,使江苏发展行稳致远”。“不留后遗症的增长”的提法非常生动、非常贴切,也非常实在、非常科学。长期以来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正是后遗症之一,而且是难以治理、恢复的后遗症。
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这一特殊省情,是导致我省环保后遗症易发、多发的主要诱因。为此,我们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内发展产业。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好江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是加快推进绿色增长低碳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全面实施环保“六大行动”,重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饮用水安全、空气和土壤等突出问题,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三是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四是加快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产业优化升级不等于削减传统产业
近年来各地纷纷提出产业优化升级,提出要发展诸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等,这本身是觉醒、创新,是积极态度与观念。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我国或我省作为一个综合的经济体,决不能简单、一阵风似地都去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其实,很多传统产业,包括现在往往被当成“洪水猛兽”的化工、造纸、冶金、电镀、建材、印染等所谓“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对于一个完整、稳健的经济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要适时适地、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与空间的优化布局,即使是所谓“两高一资”产业,只要空间、地域选址适宜,采用先进工艺,真正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这也是产业发展和经济体系的安全性和独立性所要求的。
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做到两点:
一是产业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决不能让环保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后遗症,必须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速度。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保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江苏要以《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指引,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二是产业发展要在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中进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江苏省率先制定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全省划分了12类569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运用到环境保护日常监管工作中,形成了生态空间、环境影响、排污总量“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新模式,初步构建生态空间管控格局,对于控制开发强度,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全省的产业发展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意识,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严守制度,否则就要予以惩罚。□
(作者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