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倒逼江苏经济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4-02-20     作者:袁健红 齐晓琳    
 

作者:袁健红 齐晓琳

发展绿色产业关系到经济结构转型和未来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从国内看,党中央各次会议都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为此,江苏201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绿色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于2007年对绿色产业作了如下定义:“如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的产业,我们即可称其为绿色产业。”在我国,绿色产业主要指促进绿色生产和发展绿色产品的行动,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发展和壮大那些能够有助于减少负面环境影响、提供环境友好产品、服务和设备的产业,使得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的贡献不断提高。本文的绿色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

绿色产业是绿色增长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绿色增长是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防止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它旨在使利用更清洁的增长来源的机会最大化,从而实现更环保的可持续增长模式。

近年来环境波特假说更多地得到大家的认同。环境波特假说认为环境规制能够带来双赢发展机会,即环境质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得到提高,社会和经济目标都能够得到满足。具体来说,高能耗、高排放实际上是某种形式经济浪费和资源无效运用的信号,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正确设计的基于经济激励导向的严格环境规制,可以激发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改进生产无效率现象、提高投入生产率,最终部分或全部抵消短期执行环境政策的成本,甚至为厂商带来净收益,即存在创新补偿效应。此外,环境规制还存在先动优势效应。在国际社会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率先采用环境友好技术的厂商可以优先于其他竞争者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青睐和竞争力,这也是创新补偿效应的前提条件。这两种优势的联动叠加使得环境规制能够给厂商带来绝对竞争优势。

上述波特假说理论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见,绿色产业强调的是投资于环境项目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的经济回报是以利润的形式实现,而不是以往我们通常说的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给予的经济补偿。联合国的研究表明,在未来生态经济政策导向条件下,投资于自然保护领域或所谓生态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钢铁、信息等传统部门或产业,从而转变了生态政策是经济增长负担的传统观念。

江苏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绿色产业发展的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江苏经济上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绿色发展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重发展、轻保护的问题仍较突出,绿色转型进展缓慢;部分企业绿色价值和理念缺失,环保责任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盈利水平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企业,不愿引入先进的绿色技术,产品难以达到公众绿色发展的要求;公众对于绿色产品有迫切的希望,但是当需要为绿色产品支付更多价格时却又止步不前,说明公众并没有从深层次意识到绿色产品的重要性,更没有达到价值观形成生态伦理文化的深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产品缺乏。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2012主营业务收入4690.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9.2%,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宜兴、盐城“五区一园”的格局已经形成,部分产品竞争力较强。但仍存在龙头企业偏少,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关键技术与装备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绿色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多集中在外围技术、外观设计方面,核心技术专利数量偏少,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目前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关键核心技术和集成性技术缺乏。绿色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根本原因是绿色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技术平台缺失,部分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绿色科技创新急需的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理顺。江苏省绿色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干部考核体系仍然以经济业绩为核心,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指标缺乏硬性约束。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活跃,由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不利于有实力的企业进入绿色产业。

法律法规与政策执行能力有待加强。现有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江苏省实施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同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政策执行过程繁琐,例如补贴政策实施滞后,影响了企业进入绿色产业的积极性,导致好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江苏省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

江苏省绿色产业的发展应走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道路。在绿色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部门应采用行业规划、补贴激励、惩罚规制相互结合的措施积极引导和诱导产业的兴起。当绿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已经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时,政府部门应退出扶持,更多地由市场机制决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实现绿色产业的良性循环。

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合理设定环境规制强度,灵活运用规制手段。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适当加大产品政策优惠,因为产品政策优惠不仅关系企业,同时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建立绿色金融系统。首先,应加强绿色信贷力度,在现存的“红黑”评级机制中,融入绿色理念与绿色R&D投入和产出指标,对积极进行绿色转变的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其次,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对优秀绿色科技企业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扩大信用贷款和保险贷款,并给予贴息和保险费补贴,建立统一高效的科技投融资平台,开展科技银行试点。

企业应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首先,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产业开发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其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构建相应平台与合理运用商业开发模式。其次,绿色农业应该加强生态理念创新,重点促进传统林牧业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带动第三产业绿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应加强农村清洁能源推广运用,解决污染问题。最后,节能环保产业应向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方面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进政企合作,依托东大、南大等高校,形成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加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创造绿色消费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绿色标签。在初期,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价格补贴,使绿色产品快速渗入市场。加大绿色物流支撑。对连云港、南京、镇江、苏州、江阴等港口,加强功能性建设,使港口成为绿色产业集聚和绿色产品流通的关键地域坐标。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将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新型替代产品、新产品与服务纳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购买新型替代产品、新产品与服务,在采购定编和资金方面优先安排,优先支持省重点扶持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责任编辑:金 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