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平洋 孙义永 田 军
编者按:最近,淮安市委党校就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期盼和建议进行调研。调研人员深入国有企业、市县机关、农村田间地头,采取个别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所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针对性,所提出的建议对开展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问 题
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清正。调查显示,基层群众反映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个别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些基层部门办事不透明、不公开,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流于形式。
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方式还存在不适应。一些同志只会利用权力或行政资源做群众工作,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同群众打交道;一些同志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同志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说教和命令,不会用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消解社会紧张;一些同志深入群众不多,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懂群众语言,把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
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和部门民主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由决策失误给群众造成的损害时有发生;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导致一些非理性和非制度化政治表达和参与的事件;干部考核制度中“GDP”导向仍未根本改变,造成一部分干部不愿意费力吃苦地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依法执政意识不够强,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随意性,存在“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平等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的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等。
期 盼
期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认为有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够,当“太平官”、“做太平事”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态度不鲜明,只关心跟自己有关的事。希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淡化问题,党员干部能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精力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期盼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为民。群众认为党员干部与群众缺少沟通交流,部分群众不认识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希望基层干部走进群众,多到村里、田头、农户家里去,真正和群众打交道做朋友,把群众当朋友、亲人,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党员干部应该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头改掉“四风”陋习,带头从自己身上找毛病。
期盼党员干部提升致富带富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基层干部在群众眼中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干部只满足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把带领群众致富当作首要任务,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生产效益、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较弱;二是乡村干部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够,动手实践能力差,群众认可度不够。群众期盼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着力提升基层干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本领,能够带头发展特色优势高效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
期盼教育实践活动求“实”,杜绝“形式主义”。群众希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格外注重务实有效,能够把好的活动开展得更扎实,努力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常态化;要敢于动真碰硬,坚决处理一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行为,让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触及利益更触及灵魂;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多为群众解决问题和办实事,坚决防止走过场,真正使干部作风真转变,群众得实惠。
建 议
转变工作作风,为民解决问题。调查中,群众普遍对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表示欢迎,对干部作风的转变给予肯定。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仍要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重点,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切实扭转基层一些部门机关和党员干部不办事、虚办事、假办事、办假事和久拖不办的官僚作风,纠正那些形式主义、好人主义以及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严肃整顿那些欺上瞒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自由散漫现象。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触动、行为上受到管束,真正实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活动效果,让广大群众满意。转变工作作风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不实、不正、不廉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提升能力素质,增强服务本领。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既要提高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基层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在解决群众的问题和矛盾中,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利益矛盾的能力。注重顺应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呼声,入心入脑地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不断提高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运用社会化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
改进工作方式,便于群众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坚持优良传统,又要注重活动方式方法的创新,还要方便群众的参与,从而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首先,要注重实效。避免运动式、大排场、大会场,采用宣讲少、规模小、内容实的方式,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其次,让群众来当“考官”,以此来完善活动效果的评价机制。从而避免部分干部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的问题,加大人民群众在活动实效评价中的“权重”。第三,查找问题准不准、整改措施实不实、整改效果好不好,尽量向群众公开,尽量由群众打分,用群众的力量倒逼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做到有的放矢、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群众路线教育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形成制度,持之以恒。要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加强决策咨询、社会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不当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失,引发群众的不满。健全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制度公开,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民主参与机制,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个人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落实;制定领导干部落实群众路线考核办法,把群众的认可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的重要依据,把干部作风状况、群众工作状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尤 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