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镇扩权”的张浦样本

发布时间:2014-02-20     作者:本刊记者    
 

作者:本刊记者

张浦镇地处昆山版图中心,镇域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2013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6亿元,工业总产值6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亿元,是苏南名符其实的经济发达镇。2010年,该镇被中编办等6部委列入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2年起,相关改革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通过下放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整合镇属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按照“大部门制”原则综合设置新的职能机构,形成“前台”+“后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张浦镇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行政效率大大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他们的创新做法入选第七届(2013-2014)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

亮点一:权力下放,重构基层政府功能。根据“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和赋予张浦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要求,昆山市第一批下放给张浦镇665项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和监督检查权,135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同时,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扩大张浦镇财政自主权。实行“核定基数、收支挂钩、超收分成、专项补助”的财政管理体制,以2011年为基数,2012年的增收分成中县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以后每年递减10%。此外,给予张浦镇土地出让金县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的土地结算优惠政策。权力下放的改革举措,增强了张浦镇在产业发展、城建城管、项目投资、环境保护、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方面的行政权力与能力,有效解决了基层政府“权小”、“责大”、“力微”等共性问题,重构并完善了张浦镇作为一级政府的基本功能。

亮点二:结构整合,创设全新的基层政府架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破传统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的界限,将原有34个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进行整合重组,按照人员编制精干、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政府架构的设计思路,组建8个职能机构,分别是党政办、便民服务中心、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经济促进局、建设与管理局、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局、财政和资产管理局、综合执法局,打破了原有镇上78所的格局,与改革之前相比,机构整体精简约76%。新的政府架构中,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局两个部门是主角。便民服务中心实行“政府授权、自主审批、审管分离、组团服务”,将行政审批职能涉及的“事、职、人”进行全面整合,集中全镇305项行政服务事项,83个服务窗口,实现审批项目提速50%以上。综合执法局代表镇政府统一行使县级政府下放的665项行政执法权,涉及城管、交通、农业、环保、教育、卫生等众多领域,16顶大盖帽整合变成1顶,由原先的单兵作战变为集团作战,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效率。

亮点三:流程再造,构建“前台”+“后台”的运行机制。“前台”为镇综合执法局和便民服务中心等“窗口”机构,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履行基层政府的外部行政执行功能;“后台”则是经过整合设置后的镇政府其他6个职能机构,分别是镇党政办、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和资产管理局、经济促进局、建设与管理局、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局,履行政策指导、政令传递、监督问责等内部行政功能,主要行使决策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后台”机构与上级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确保信息共享、政令畅通;构建“后台”与“前台”的协调沟通和制约制衡机制,“后台”为“前台”提供政策指导,及时传递工作信息,“前台”按规定履行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职责,接受“后台”的监督,并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厘清权力行使的边界和各自责任。

无论是行政体制的改革与流程的再造,都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势必改变原来的管理方式,需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惯性,张浦镇在改革中注意统筹兼顾、扎实推进,较好实现了改革目标的创新性和过程的稳妥性的统一。

创新放权方式,破解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阻力。现行法律法规的授权多止于县级政府及其部门,如何向乡镇放权以完善其作为一级政府的基本功能,是强镇扩权改革必须突破的瓶颈。昆山市明确张浦镇享有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可参照县级政府以及省直管县改革(昆山市是江苏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之一)下放给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责。对于由镇政府履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由昆山市政府组织清理确认;对于由镇政府履行的非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依据法律规定,由昆山市政府采用交办的方式直接交由镇政府行使。所有下放的具体管理权限,均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达,避免了权力“收”、“放”的随意性。

重组编制资源,探索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权力下沉不等于编制扩容,否则会带来基层政府机构的新一轮膨胀。张浦镇在地方编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打破人员身份界限,根据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对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破解“人员统一使用难”;遵循“人随事走”的思路,将派驻镇里的市环保、安监、劳动、城管等执法部门人员全部带编调入张浦镇,破解“执法队伍组建难”。以现有的人员编制通过科学合理的重组配置,既最大程度上避免“改革阵痛”,又延伸了公共服务触角,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

理顺职能关系,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张浦镇组建的综合执法局,实现了乡镇层级的综合执法,改变了以往“多头执法”、“执法不下乡”、乡镇“看得见管不着”的现状。“前台”+“后台”的新模式,颠覆了传统上一件事情完全由一个部门负责的“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管理方式。镇便民服务中心、镇综合执法局这两个“窗口”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是镇政府运作的“前台”。其余6个职能机构,行使基层政府的决策权和监督权,作为镇政府运行的“后台”。这种架构既落实了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基层载体,又贯穿并实践了“将方便留给公众、将复杂内部消化”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集中行政审批,探索建立基层公共服务新体制。率先在乡镇层级实行集中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大大方便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办事问政。新组建的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受理、集中办理包括派驻机构在内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真正做到三个100%(即行政许可与审批事项100%进驻,100%授权,100%公开服务)。通过组团审批、网上审批等方式,改变传统层级众多、职能分散、多头审批的模式。突出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精细化,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把存在于不同机构之间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由“体外循环”变为统一于便民服务中心的“体内循环”,有效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责任编辑:尤 健

 

微评:期待县权下沉开启行政体制改革连锁反应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快速推进,一些经济发达镇人口急剧增长,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车大马小”、不适应管理服务需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对经济强镇实施扩权改革呼声日高。

张浦镇的强镇扩权改革,重点和核心并不在“扩权”,而是县乡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和行政权力运行模式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在管理职能并未增加的前提下,管理权限下沉,所承载的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了前移。另一方面,“前台”+“后台”的模式,打破原来政府部门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权力运行方式,探索了一种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的行政权力配置新格局。原本县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后,配套的行政资源也要相应下放,势必对原有的县级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格局产生影响。这样,权力下放就产生了“溢出效应”,对县级及县以上行政部门的改革产生了倒逼效应,提供了操作空间。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核心和关键是简政放权。如何简怎么放?就是要在简化办事流程上着力,在推动权力下放、服务下沉上着力。乡镇一级作为政权的神经末梢,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由此开启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产生连锁效应,值得期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