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中苏
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几何中心,是闻名中外的中国陶都、教授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在理念上、政策上、体制上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了从环境换取增长—环境优化增长—发展提升环境的战略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觉醒、生态赶超、生态领先的成功路径。
从碎片式整治到系统性修复,宜兴的生态环境在重整山河中恢复秀美本底
宜兴是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县市,宜兴人素来就有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的朴素情结。进入新世纪,随着科学发展号角的吹响,宜兴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的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不断彰显宜兴绿色秀美的生态本底。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最彻底的劣质产业淘汰计划。牢固确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的理念,把淘汰劣质产业作为擦除不科学发展痕迹的重要抓手。从2003年开始,宜兴采用经济刺激、行政推动等手段,推进实施矿山禁采、劣质产业整治等工程,先后关停矿山宕口600多个、粉尘污染企业700多家。2007年太湖水质危机爆发后,宜兴全面加快劣质产业整治进度,大力开展“劣质产业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又关停了上千家污染企业。
以系统整治的理念,实施最长效的环境治理工程。一方面,积极开展生态创建。从2003年开始,宜兴用3年时间创建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紧接着,宜兴又开始创建国家生态市,并于2009年通过考核验收。持续高压、自断后路式的创建活动,有力提升了生态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实施环保综合治理。2006年,宜兴计划投入30亿元,实施绿色、宜居、节约、碧水、蓝天、保障六大环保工程。这几年,相继开展了水源地保护、“清水流域”、民生环保、环境综合治理、环境扩容增量、环保机制创新等工程。目前,宜兴的安全供水率、林木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100%、28.3%、95%。
以城乡统筹的思路,实施最全面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积极构建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两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全市14个镇全部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等六种村庄环境整治类型,农村环境由点上优化向面上提升转变,并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管理等公用事业的一体化。
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宜兴的生态意识在艰难抉择中实现全面升华
太湖水质危机爆发后,宜兴全市上下立即警醒,以超常规的力度和标准推进环境整治,在太湖水污染防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上创新示范,实现了生态意识的率先飞跃。
一方面,在太湖治理中敢为先锋、勇挑重担。宜兴地处太湖上游、流域下游,自古就是“洪水走廊”,承受着巨大的外源型污染压力。太湖水质危机后,宜兴主动调整财政投向,对环保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倾斜,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组建太湖办,首创“河长制”、“片长制”管理机制,大力开展以控源、截污、清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目前,宜兴饮用水源、11个小康断面、42个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连续五年实现“入湖水质好于入境水质、当年水质好于往年水质”。
另一方面,在环保基础设施上着眼长远、舍得投入。把生态投入作为最有价值、最利长远的投入。专门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局,对全市环境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管网1300多公里,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6%和86%,城镇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40个,在省内率先开展PM2.5自动监测,重点企业全部实现自动监控。2007年以来,宜兴累计投入70多亿元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宜兴生态赶超的战略基础。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增长,宜兴的生态战略在跨越赶超中展现科学发展现实模样
2010年,宜兴提出要把生态环境作为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市民诗意栖居的重要内涵,加快推动宜兴发展从拼资源、拼区位、拼政策向依靠生态、科技和人才转变,生态赶超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以生态自觉引领地区发展战略。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再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动演绎了宜兴的发展历程。太湖水质危机后,宜兴加快构筑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互动发展新构架;2011年,宜兴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推进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宜兴确立“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特色版”。
以生态要求规划空间布局。宜兴是苏南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各板块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宜兴规划形成了“一圈三带”的空间构架:在市域外围构筑“生态保护圈”,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对水体、山体等自然生态的保护,形成绿色屏障,在市域内核由北向南形成“产业集聚带”(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城市生活带”(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生态旅游开发带”(着力整合资源,打造整体景区,形成大旅游板块),为宜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保障。
以生态理念重构产业体系。牢固树立“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面貌,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质态”的理念。一方面,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坚决做到“四个一律不批”,即:园区外新办化工企业一律不批,有氮磷排放和污水不能接管的项目一律不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另一方面,执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出让土地招拍挂、最低保护价等制度,对投资不足1亿元的工业项目,全部“只供房、不供地”,宜兴的土地开发强度始终保持在22%左右,远低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从运动式治理到制度性保障,宜兴的生态建设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城市风尚
在形成全覆盖、高标准的生态保护体系后,宜兴逐步把生态宜居上升为市民的基本权益,更加注重生态权益保障和生态制度构建,步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积极实施民生环保。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最大实事,作为全民共享的民生工程。2010年,宜兴率先提出了“民生环保”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环境保护的行动指南,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生态、不宜居的问题。三年来,先后锁定水泥磨粉、排蜡窑、蓄电池等行业,不遗余力开展专项治理,整治和关停企业300多家,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99%以上。在“2013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中,宜兴位列中国“十城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行榜”第一名。
不断完善生态制度。强化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导向,建立了干部选拔环保一票否决制、绿色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和地区分类考核制度,探索试点市内生态补偿机制,在乡镇综合考评中环保分值由4分提高到25分,成为最重要的权重指标之一。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设立环境监察局,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和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形成了环保牵头,供电、供水、供气等多方配合的执法机制,打造了环保执法的“宜兴模式”。
着力涵养生态文化。近年来,宜兴在城区修建了一大批休闲广场、亲水平台、城市公园、国家级景区,在每个村修建了融生态、休闲、锻炼、文化于一体的乡村公园,在山区修建了高等级公路、绿道系统,让市民随时随地亲近绿色、享受生态。□
(作者系中共宜兴市委书记、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戈尚达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