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发布时间:2014-02-20     作者:熊丙奇    
 

作者:熊丙奇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一直感到十分困惑。推进素质教育,是不是还要求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从何体现?”最近给中小学校长做讲座,一位校长说,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了,但他仍不清楚何为素质教育。不只他一个,很多中小学校长也有同感。

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取消考试不是素质教育

作为一个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概念,素质教育遭遇上述困惑是自然的。首先,不少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没有考试的教育。如大家平常所见,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时,就提出小学低年级不要考试,要求初中、高中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高考也不公布成绩等。但其实,在任何教育中,考试考核都是必须的反馈环节——教育者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调整教学进度、教育方式,只是考试考核的方式不同、功能不同,我国教育的问题出在教招考一体化,考试成为教学的指挥棒。

其次,素质教育给人的感觉是学科知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一提素质教育,就想到文体教育、课余活动,因此有很多学校担心推行素质教育,就影响知识教育,即影响学生的成绩。文体教育、课余活动当然是素质教育;但知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我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太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其他教育,这两者之间需要平衡。然而,素质教育却往往以否定知识教育的面目出现。

如此一来,在学校办学者看来,由于不提考试,素质教育失去测度的指标;由于素质教育“挤占”知识教育的空间,与知识教育或多或少对立,又与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极不适应,素质教育只能喊得轰轰烈烈,却没有多大市场,反而让办学者越来越困惑。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

在笔者看来,我国有必要对“素质教育”这个于1987年提出的概念进行修正,不再提“素质教育”,而提“个性教育”或者“多元教育”。这有利于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理解素质教育并进而推进它的发展,避免出现困惑。

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个性教育,即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兴趣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因材施教。一个学生如果数学好,是人才;如果音乐好,也是人才。学校教育所要做的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这完全不同于目前的教育。当前的教育是,所有学生都纳入一个模式进行评价,学科成绩好的是“人才”,某一方面突出的则成为“偏才”;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分数高的是优生,分数差的则是“差生”。于是出现“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功利的口号,以及把受教育者分化为“成功者”、“失败者”的反教育结果。

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进步——学生跟自己比,而不是与他人比。这样的教育,不会把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等对立起来,而是把这些教育作为所有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只有知识教育却人格、身心存在缺陷,甚至为获得高分而牺牲人格健全、身心健康,这种教育是得不偿失,甚至是反教育的。在美国,名校在录取新生时,通常有16大指标。其中,统一测试成绩只占25%左右的权重。

同样,实行个性化教育,也就不存在所谓“素质”和“应试”的冲突,“素质”和“知识”的矛盾。——围绕这样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模式要转变,不是规定让学生上同样的课程,而是开设各种课程给学生自主选择,尤其是随着年级的提高,给学生选择的课程空间也逐步扩大。(国外学校的分层教育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设计的,譬如数学可以分为ABC,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能力自主选择,奥数也是针对发展学生兴趣而开设的。)同时,学校教育的评价也要转变,不是用少数几门主科的总成绩评价学生,而是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不对学生进行排名。按照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第一名只有一个;但在个性化评价中,每个同学在某一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得到A

针对个性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特色和个性上,包括开设课程的多少、教师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教师的教育贡献,则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变化中。在国外,政府奖励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薄弱学校,这与我国采取锦标主义思想奖励名校教师的做法完全不同。而从教育角度看,打动人心的教育故事,几乎全部集中在老师怎样发现学生的个性,并为他的个性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一名中国“差生”的转变:这名学生在国内中学读书时,由于学习成绩差,被公认为是“差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她自己也陷入绝望。而到了加拿大中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情况就完全发生转变。她发现,学校老师从不会轻易否定她的想法;另外,在这所中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副科”之说。喜欢美术的她,于是选择了多门美术课。11年级(高二上学期)时她回国,告诉我她准备报考著名的罗德岛设计学院。而前不久她已经获得这所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此外,芝加哥大学也有意向录取她。父母告诉她,芝加哥大学在中国国内更有名气;她却说,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艺术学科排在第一(《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评选罗德岛设计学院为美国排名第一的艺术学院,其艺术和设计研究生项目的排名已超过了耶鲁和芝加哥艺术学院),我才不管学校的名气呢!

如何开展个性化教育

——需要各项改革的配合

个性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更注重教育的本质——让每个人生活得更美好,这一概念显然比素质教育更清晰。它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

实行个性教育,单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十分有限的。它必须推进三方面的改革:

一是中、高考改革,打破目前的单一评价体系。如果我国大学还是采取单一的按照学科成绩高低依次录取学生的办法,基础教育就只有“育分”而不“育人”。因此,只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才能给学生个性化的选择。

二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教育家办学而非行政办学。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办学,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用一样的教材、开设一样的课程、进行同样模式的教育教学,这就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只有给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自主设置课程、自主选择教材、自主开展教学,才能让学校有不同的办学个性,也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

再就是,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我国高校分为985高校、211院校、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这种等级化的管理,限制了学生的成才选择。而劳动被分为三六九等,各行业各岗位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同,人才评价盛行“学历论”,导致所有学生的成才路极为狭窄,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基础教育个性教育、多元教育的进行。

总之,我们应该以个性教育为基本理念,来重新思考我国的考试评价制度、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可以说,个性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目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700多万,可是,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边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这种尴尬局面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作者系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