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化同步”续写“昆山之路”

发布时间:2014-03-17     作者:本刊调研组    

 

作者:本刊调研组

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0多年前,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昆山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昆山之路”,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现代工商城市的飞跃;30多年后,面对城市化的浪潮,昆山人突出“以人的现代化提升城乡一体化,以人的幸福感衡量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坚持从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入手,着力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开辟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的“昆山之路”。

八化同步,丰富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

时值隆冬,记者驱车穿行在昆山城乡之间,感受到的是田园与城市交融、城市与乡村共生的和谐景象:这里既有林立的高楼、热闹的街市,也有广阔的田野、漂亮的民居;这里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农村依然保留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说起城镇化,昆山人有着深刻的认识: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扩大城镇面积、把农民赶进城,而是通过对城乡资源要素的一体化规划、布局、使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昆山提出了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八个一体化,以此为总纲推进各项工作。

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率先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发挥重点园区的龙头作用,强化区镇间的配套协作,形成紧密联系的配套产业链,以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创新土地、资产、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形式,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势互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市域交通与环保基础设施为重点,形成“无缝对接”、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助推城乡生活同质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实施城乡居民同样的就业社保等政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推动城乡各项保障并轨。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注重生态文明,用同一标准衡量城乡环境,促进城乡环境共同改善。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区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由单项管理为主向多元、综合管理为主转变。

制度创新,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其实就是城乡各种资源要素深度重组的过程,城乡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过程。为此,昆山在创新土地使用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村级经济、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力求改革突破。

推行“三置换三集中”,构建资源配置新机制。昆山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性制度创新就在于“三置换”。“三置换”,是指将农村宅基地置换成城镇商品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和城镇社会保障、将集体经济收益权置换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三置换”改革在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同时,也推动了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势互补,实现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通过“三置换三集中”,不仅推动了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更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据市委农办副主任顾立新介绍,目前,工业向园区集中已达90%;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已达75%;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已达92%。为推动“三集中三置换”,昆山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建造高标准的动迁小区。在开发区蓬莱社区,通过和社区党总支书记陆建明交谈,记者了解到蓬莱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动迁小区,共有138幢楼宇,4450套住房,约1.2万居民。小区内一幢幢住宅楼井然有序,环境安静而整洁,在社区服务中心大楼中,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医疗服务站、计生站、图书室、放映室、健身房、棋牌室、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让记者不禁羡慕起这里农民的幸福生活了。

推行“三大合作”,构建富民强村长效机制。组建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三大合作”是昆山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项创新。通过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建设标准厂房、办公楼、打工楼等载体,发展“出租经济”,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富裕了农民;通过将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统一流转,集中组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民主管理和按股分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通过组建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村服务方面的专业性合作社,组建投资于房屋出租、物流服务业等方面的富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截至2012年底,昆山共组建合作社512家,其中: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119家,富民合作社141家,社区股份专业合作社1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劳务专业合作社14家。累计入社农民10.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92%。“三大合作”组织共分红26696万元,户均分红达到2590元。实行“三大合作”后,农民变成股东,脱离了土地的束缚,获得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收入也不再单纯依靠农业,还包括投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报酬收入,走上了多元化致富之路。

民生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红利

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百姓的幸福。多年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上的差别,一直是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一大障碍。为此,昆山构筑了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和拆迁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实现了社会保障城乡并轨。目前,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已达99%以上。从1998年开始,连续上调城乡低保标准,至2009年,已增至每月410元。2003年,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所有老年居民不需缴费即可无门槛领取农保养老金。2004年,率先启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又进一步将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2004年起,调整征地农民保障政策,全失地农民按人均2万元标准建立征地保养个人账户用于年老时的保障,目前这一标准已提高至26000元。2002年以来,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统一买单。2003年,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优惠政策。

昆山始终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改善民生的支出比重。近两年,昆山投入3亿多元,全面完成村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每年对公共服务开支补贴5500万元,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切实增强了城乡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等服务功能。伴随着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城乡共享,农民的身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逐步转变成为社区居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昆山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没有停止。为了让广大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昆山提出更为细致、更高要求的新目标,即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五有”工程,相信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一定会与日俱增。

(调研组成员:杭邦华、李克海、尤展、丁元新,执笔:尤展,摄影:萧飞)

责任编辑:尤 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