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城镇化规律,根据区域差异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规划,让农民有序进城
——农民进城离不开产业。无业可就,农民即使进了城,也是城市农民、城市贫民、城市游民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中,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距就是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同待遇造成了城乡对立
——要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作者:张育林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表明农民市民化已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怀有强烈“城市梦想”的农民追求“市民梦”已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从目前状况看,由农民到市民转变的顺畅通道并没有形成,城乡之间的各种阻碍还没有取得根本性和实质性突破。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圆农民的“市民梦”,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努力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
实现“市民梦”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己的意愿,农民要不要进城、进什么样的城、何时进城,都让他们自主选择,不把农民“拉进城”、“被落户”。对有强烈进城愿望的农民,创造条件让他们早日进城。对因年龄、生活习惯、就业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暂时不愿进城的农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努力做到不管农民进不进城,都能逐步享受到市民待遇,这才是保障农民权益的治本之策。
实现“市民梦”要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遵循城镇化规律,根据区域差异以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因地制宜制定规划,从整体上推进城乡共生和“一体化”发展,让农民有序进城。比如我们泰兴市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和发展潜力,围绕“四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积极探索并推行“双置换一转化”(农村住宅置换住房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化),构建主城区(中等城市)+黄桥、虹桥两个小城市+五个重点镇+若干农村新社区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泰兴黄桥老区有12个乡镇,73.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1.2%,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很多人想进城,但对进城的高门槛、高成本望而生畏。我们把黄桥镇作为全市的副中心、小城市来建设,积极打造东部老区的商贸中心、产业中心。老区小城市的房价、物价较低,与乡村空间、心理距离较近,使农民进城的门槛和成本大为降低,让原本进不了城的农民有机会就地、就近享受城市生活。目前,黄桥小城市已积聚了10万人口。
实现“市民梦”要强化产业支撑。农民进城离不开产业。无业可就,农民即使进了城,也是城市农民、城市贫民、城市游民;有业可就,则可以消除有些农民搬进城里无事可做还想搬回去的想法,农民自身也有了造血能力,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提升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泰兴市坚持资源整合、功能提升、特色发展和集聚集约,将沿江7个乡镇合并为2个园区(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着力增强开发园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集聚效应。目前已经形成泰兴市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黄桥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一区四园”的开放型园区建设格局。同时,大力推进乡镇工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重点园区、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区、一般乡镇工业集聚区的块状经济格局。泰兴市虹桥园区(虹桥新城)是在3个镇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该园区充分发挥沿江优势,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加快虹桥新城建设,总投资49亿元的扬子鑫福造船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新城教育、卫生、商业等功能逐步完善,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重合,为农民进城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民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市民待遇。
实现“市民梦”要均衡公共服务。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中,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距就是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同待遇造成了城乡对立。要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均等服务机制入手,逐步消除二元结构。我市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可持续”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广大农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享受更高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卫生保健、更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更和谐的社会氛围。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改善乡镇幼儿园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校安工程,实现利用公交接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乡镇全覆盖。有序实施建制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农村文体设施提档升级,所有乡镇建成了50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文化站和万册图书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以上,形成了以“城保、低保、新农保”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城镇五大保险覆盖面都在95%以上。实施农村居民大病保险,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帮助身在农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实现“市民梦”要创新社会治理。现在农村的环境好了,生活富了,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可是很多农民的生活方式还比较落后。城镇建设很快,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协调。农民进城过程中,要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从过去被动接受管理逐步改变成自我约束,养成文明的城镇生活习惯。只有个人素质提升了,生活习惯适应了城市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为此,我们对农村新社区,要根据其“村社合一”的特点,引导村委会逐步适应新社区居民的管理、服务方式,提高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对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新型社区,要按“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要求,建立专职、稳定的社区管理队伍,并按照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业主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农民真正从文化上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
(作者系中共泰兴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尤 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