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流水 绵绵“乡愁”

——走进运河古镇
发布时间:2014-03-17     作者:丁 超 孙晓燕 申 仪    

 

         

作者:丁 超 孙晓燕 申 仪

诺瓦利斯曾经说过:所谓乡愁,只有在“家”意谓着自然时才是值得的。运河沿岸,曾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繁华的地带。时光的流水稀释了一切,但先人的物质文化创造,或是融入习俗,代代相传,或是铭刻在大地上,化为自然,成为风景。这是运河古镇留给我们的惊喜。沿着运河,人们寻找回家的路。大运河从来就是国家统一、繁荣的支撑和象征,河水中流淌着的不尽乡愁,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如说是民族的、国家的。鸦片战争后期,英军沿长江西进,攻占镇江,切断运河交通,迫使清朝政府同意谈判。从此,运河不再畅通,中华民族陷入了长期的屈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样的“中国梦”,是几代中国人最根本的乡愁。“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走进运河古镇,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应当有所启示。

淮安河下古镇:石板老街上走出55位明清进士

踏上全国最长的古石板老街,恍如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古镇河下形成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之时,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是运河沿线最重要的商埠之一。明清两朝河下出了55名进士、110多名举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状元沈坤、清代大医学家吴鞠通、道光帝师宰相汪廷珍等都出自河下,同时河下也是淮扬菜和淮医的主要发源地。20027月河下作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历史街区之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

淮安区以打造河下古镇运河历史文化遗存经典景区为目标,三年累计投入10多亿元,开挖疏浚了城河、老市河长约2200米的古镇河道,初步恢复水乡古镇风貌;引资复建了康熙御赐寺名的千年古刹闻思寺;修复了百年老店古文楼;建成了吴鞠通中医馆,并被省中医管理局评定为全省首批中医文化示范基地;按照历史老街风貌修复了湖嘴大街、花巷、石工头长达1500米的古民居,布展了博里农民画苑、花巷水龙局、陈秉环艺术馆,引导动员临街居民恢复了老酱园、茶馓店、古董店等20多个传统业态经营展示点,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古石板老街,并获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盐文化遗产保护奖”。

通过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发掘,古镇的文化魅力将更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一街串五区”,以湖嘴大街、花巷、石工头长约1500米的石板古街为轴线,通过收购改造老街民居院落,汇集淮安本土乃至全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连起传统手工艺区、中医养生保健区、淮扬精品美食区、民间文化表演区、承恩坊综合服务区等五个非遗功能区,倾力打造苏北首个非遗小镇。“一阁两片联”,以标志性景观文昌阁(文昌水苑)联系城河街明清风情街和茶巷传统商业街东西两片。城河街规划建设古镇客栈、沈坤状元府第及寓园、吴承恩文化广场、西游戏苑、望春楼榭、漕运船坞、庭园市肆、文昌水苑、文博商行、商业水街等旅游功能建筑及商业配套设施,力求打造成集历史、文化、休闲、商业一体的明清风情传统商业街;茶巷规划建设道教养生园和14座开放式民居商业院落组成的茶文化展示一条街。“三水流其间”,疏竣开挖老市河、城河、板跳河水系,形成环绕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河道,丰富古镇空间环境,构筑水陆胜景。“景观随处有”,河下文化底蕴深厚,分期分批维修复建闻思寺、沈坤状元府、梁红玉祠、裴荫森故居、文楼、秦举人宅等名人故居、遗址遗迹,在通幽曲折的传统街巷中实现移步皆景。

淮阴码头镇:见证中国水利工程的奇迹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描写的一千多年前的码头镇。

淮阴秦时置县,码头镇有淮阴故城之称,是淮安市中心城市的发端,它位于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在明清时期是全国的漕运中枢。码头镇历史人文遗存众多,主要有韩信故里、漂母墓、枚乘故里、码头官巷、惠济祠等。

码头镇北1公里是著名的古寺惠济祠。惠济祠遗址地处码头镇二闸村,明清时期,因运河经过码头与淮河、黄河交汇,长期治水保证漕运,使这里地势如脊,三面环河,闸坝重重。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南巡,重修惠济祠,乾隆御碑现仍立在原址。惠济祠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流派于一体。当年,因运河船只过闸的数量多、难度大、时间长,有时需要三天三夜才能过闸,所以惠济祠常年香客如云。

淮河流域,湖泊众多,面对湖泊水涨对运河水位的影响,兴建了众多的导流堤堰,最有名的是高家堰大堤,特别是在淮阴码头的清口,运河同黄河,淮河和洪泽湖交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难治理的一段运河,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和急流处的河水咆哮,最难治理,淮河历次泛滥,行踪不定,“束水攻沙”、“借黄行运”、“避黄水运”等不同地段的不同措施,展现了中国先民与自然较量的成就和创造的奇迹。清口水利枢纽遗址,就是古代水利工程杰作的遗存代表。

目前,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洪泽湖大堤高堰段先后获得国家专项补助;惠济祠碑保护工程入选第一、二批省级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并获专项补助。作为运河文化的“活化石”,一些散落民间的曲艺小调同样得到了淮阴区的重视,并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挖掘整理工作。比如再现韩信排兵布阵的“马灯舞”,反映运河边古代人日常生活的“花鼓会”,现在都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都邵伯镇:《拔根芦柴花》唱响大江南北

一曲浓郁地方风情的秧号子《拔根芦柴花》使邵伯秧号子天下闻名。劳动者歌其事,“栽秧不栽哑巴秧”,邵伯秧号子已有千年历史。每年正月十九,青年男女在运河两岸对歌产生了无数美丽的传说。使人们对邵伯风情产生无限遐想的《拔根芦柴花》就来源于歌会。

邵伯镇,又名甘棠,自公元385年谢安筑邵伯埭,已有16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邵伯镇是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省级卫生镇、文明镇,2008年又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镇有两个遗产点和两段河道列入大运河申遗文本,即邵伯码头、邵伯古堤和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成为大运河全线列入遗产点段最多的乡镇。

邵伯码头是一个码头群,目前可见的有四个,而保存最完整,也是气势最恢弘的就是俗称的“邵伯大码头”。

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1600年,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大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在清朝曾经有过两次大的维修,并留下“金堤永固”、“甘棠保障”两块石刻铭记。

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垫升高,运河逐渐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作为防洪屏障被不断加高加固。邵伯古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同时,古堤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古堤上有邵伯铁犀,是清朝康熙三十八年运河决堤以后,古人为了镇水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而浇铸的,当时分两次一共浇铸了十六头,也是人们常提起的“九牛二虎一只鸡”,这些镇水异兽分别置于大运河弯道水流湍急之处。

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经大运河自江都区与高邮市接壤的邵伯镇露筋入境,境内流程约16公里,清初修筑。沿线文物点有:江北运河复堤记碑、大王庙、邵伯老船闸、邵伯老街、露筋祠等。

目前,邵伯正抢抓大运河申遗的契机,加快古街保护示范段建设,启动万宝博物馆、万寿宫、乾隆茶楼、巡检司、董恂读书处等十大文化景观建设。精心设计邵伯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彰显邵伯“古、水、绿、文”一体和谐的名镇特色。

责任编辑:刘卫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