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怀玉 张 强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宏大、里程最漫长、历史影响最深远的运河。大运河流经八个省市,沟通五大水系,营造了贯通南北的内陆交通大动脉,维系着中华文化的交融统一,促进了沿线商业城镇的发展,运河沿线大部分地区成为人口稠密、农业经济和工商业活跃发达的地区,大运河也是文化交流之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中,运河江苏段特别是苏北以其丰厚的历史遗产和显著的现实功能引起世人瞩目。苏北运河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口,全长404公里。苏北运河承担了水上运输、南水北调(包括灌溉排涝)、运河旅游、生态涵养等诸多功能,成为交通廊道、清水廊道、遗产廊道和生态廊道的复合体,具有多功能、大纵深和不可复制的特点,在我国华东现有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地位,为世界运河所仅见。去年以来,苏北运河接受了两次“大考”:一是2013年9月,扬州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淮安作为申报文本遗产点最多的城市,顺利通过了联合国专家现场考察。2014年6月,申遗文本将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查。二是苏北运河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主干线,2013年12月,开始向外省输水。运河申遗和南水北调阶段性成果,彰显了苏北运河在中国大运河中的领军地位。
苏北运河淮扬段,在运河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征,开凿邗沟,沟通江淮,连接淮安和扬州,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淮安处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淮扬地区是南北文化的过渡带。长期以来,与中外文化交流撞击,在这里产生了独具浓厚运河特色的淮扬文化,与其南北的吴韵汉风交相辉映。运河申遗涉及8个省35个城市,江苏文物点占全国大运河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申遗点段3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而申遗点段70%在苏北运河沿线。扬州有180个遗产点被列入扬州段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其中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23处,相关物质文化遗存107处,大运河聚落遗产7处。中国大运河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丰富信息。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后“申遗”时代的运河,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之窗”。作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苏北运河需要科学定位,实施积极的发展战略。
科学定位。功能定位一:遗产廊道、清水廊道、黄金水道。建国以来,苏北一直以黄金水道为主,在原有江水北调的基础上,现在新增了南水北调。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和对子孙后代负责,要调整和优化运河功能,确保遗产廊道、清水廊道,减少交通流量,兼顾灌溉排涝、运河旅游、生态涵养等功能。功能定位二:文化产业带。21世纪的城市正向创意城市的方向转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运河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建设文化产业带,形成高标准、高效益的文化运河,既可稀释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压力,也可为运河文化产业集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而苏北运河文化产业带既是长江三角洲文化产业带的特色所在,也是长江三角洲文化产业带和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带的重要纽带,可收到点投线收的效果。
融入大局。目前,我省正在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有“四沿”工业布局,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沿江(基础工业产业)、沿海(港口产业)、沿东陇海线(资源性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基本呈倒“U”型,未能形成有效的闭合,缺口正是苏北西部欠发达地区淮安、宿迁、徐州一带,而这一带正是内陆城市,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实施沿运河发展战略,将借助运河形成苏南、苏中和苏北闭合发展、融合发展传导轴,据此收到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效果,还可策应沿运河、沿规划建设的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部署生产力,促进苏南、苏中、苏北梯度开发、纵深开发。
生态发展。苏北运河的发展面临两难选择。一是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运河“申遗”成功将带动运河旅游热,推高运河商业化,能否恪守运河申遗的原真性、完整性原则将面临严峻考验。二是运河保护与水上运输以及南水北调的矛盾。“水上高速”、南水北调经济效益可观,但必然会对运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上高速将加重水质的污染,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也会被严重侵蚀。我们主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运河统筹发展,调整和优化大运河功能,努力使大运河成为造福当代、恩泽子孙的智慧之河、幸福之河。首先,加强运河保护。一是牢固确立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要始终坚持以保护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为准则,以敬畏之心、科学态度,严格保护、审慎开发利用运河,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二是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用教育、行政、舆论、法律、规范、技术、行为等综合手段,加强运河保护。建议将由国家文物局设在扬州的沿运河城市参与的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易名为中国大运河保护与建设办公室,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负责统筹运河保护与建设事宜。要加快立法步伐。世界上许多以运河著称的国家都制定了《运河法》。我国2007年12月颁发的《文物保护法》尚不足以覆盖大运河保护内容,要尽快制定颁发《中国大运河保护条例》和《总体建设规划》。确立尊重运河、保护运河、顺应运河的理念,将运河空间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等四类,形成重点保护、有限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好运河升级版。其次,减少运河交通流量。必须尽量保持古运河原貌,禁止一般交通运行。对运河交通工具进行升级改造,限制交通流量和规模。
彰显文化。苏北运河的文化资源富集,且有特色,但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建设苏北运河文化产业带,将进一步提升运河以及运河城市的品质,使之成为文化苏北的品牌标志。首先,以运河软资源(文化)开发为主,以硬资源(物质)开发为辅,放大运河能级。视文化为核心要素,文化、科技、制度三位一体,形成创新驱动。其次,制定实施流域文化产业规划。用顶层设计推进和集聚发展要素,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分设功能区。从线性规划到复合规划;从平面构成设计到立体分层设计;从边界设计到无界限设计。水与岸、水与人、河与城同步规划,将滨水道路红线、城市绿线、河道蓝线以及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紫线同步规划,把历史遗存、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水文化产业群,运用组合分层的方式,对运河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形成纵向(水利)和横向(建筑、交通等)相结合的运河文化产业链,构筑主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艺术业等)、核心产业(影视演艺业、动漫创意业等)和关联产业相配套的运河文化产业集群。再次,建立文化产业园或文化创意城。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提高文化产业要素集中度,逐步建成跨行业、跨地区文化产业集团。在扬州运河发源地和南水北调源头结合部建设“中国水谷”,形成以水为核心元素,水资源、文化、科技、人才、资本、产业等为一体,具有江苏运河特色和风格的协同创新体系。最后,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三链联动。追求智力要素的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的迸发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智慧化,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淮阴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刘卫东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