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淮安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4-03-17     作者:唐道伦    

 

作者:唐道伦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推动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新兴工业城市,淮安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不多、高新技术产业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欠缺。对致力于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淮安来说,如何把握关键、破解难题、实现弯道超越?我们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靠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叠加。

载体打造集聚创新资源。近年来,淮安把创新载体打造作为集聚科技资源的主要抓手,成功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创业园2个,创成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省级科技产业园8个。

2013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瞄准打造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科技产业园区和全国应用技术研发基地这一目标,依托市科教产业园区现有资源,总投资80亿元,着力打造“智慧产业谷”。该项目规划占地2400亩,其中科研平台建设占地1500亩,配套开发占地900亩。项目突出应用研发、孵化转化、总部经济三大核心功能,涵盖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盐化工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技术、光机电、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等与淮安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上下游产业研发与生产方向。目前,已有投资45亿元的中兴通讯4G智慧产业园、投资40亿元的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以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兰州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等8家科研机构签约落户。预计到今年底,项目一期工程将投入使用,2018年将全部建成。建成后可容纳科研机构100家,每年引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100项,入驻园区的创业创新人才2500人,每年承接产学研课题项目100个,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

科技企业齐聚创新资源。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集聚创新人才资源的主体。近年来,淮安始终将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抓手,并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超过3000家。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动态全覆盖,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首批为全市835家企业发放4175万元创新券,大幅提升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集中各类科技资源,加快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0%以上。围绕产业特色,创建一批行业领先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800家。积极实施好“淮上英才计划”、“533英才工程”,扎实开展“十大高端人才招聘”、“百户企业引才引智竞赛”等活动。重点鼓励和支持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拓展人才视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强化“项目+人才”的引进策略,实现引进企业与引进人才的同步。关注年轻科技企业家的成长,建立地方党政负责人与科技企业家挂钩联系制度。建立导师制,指导和帮助“海归”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尽快适应市情,培育一批既掌握尖端技术又精通经营管理的科技企业家队伍。

产业升级积聚创新资源。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和农业大市,要想实现赶超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传统工业向优势特色产业转变、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高端农业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淮安形成了“4+2”特色产业体系,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新兴产业;建成了国家级留创园和省级工业设计园、现代物流园等一批专业园区,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全市高效种植业面积达到290万亩,生猪加工规模超过300万头,现有国家级淮安农业科技园、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下一步,将围绕盐化新材料、特钢、凹土新材料等资源优势,结合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招引一批上下游高科技投资企业和一批切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研发机构及人才,助推四大主导产业销售过千亿元、两大新兴产业过500亿元的目标早日实现。招引全国知名的会计事务、金融法律、创意设计人才和科技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和淮海中心商业区辐射力、影响力,全力打造淮安现代商务集聚区。强化科技、项目、品牌支撑,重点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质效提升、园区提升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四项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科技合作汇聚创新资源。立足“集聚科技资源,促进创新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力助推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先后组织召开淮安市科技合作(北京)推介会、淮安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会、大院名校专题推介会等活动,成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签署了五大类4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东南大学等数十所院校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或共建研究生院深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协议,与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全市已建成产学研创新载体10家、在建载体14家(其中国字头载体10家),形成以中科院为龙头,以清华、北大和江苏高校院所为支撑的高端科技资源集聚态势。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系统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创新合作与竞争,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产业技术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争取到2015年,全市建立产业技术联盟10个、校企联盟50家,联合共建研发机构10个,培育市级产学研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00家。

环境营造凝聚创新资源。作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淮安的政务环境同样优异,其中坚持为企业、客商和群众提供“101%满意”服务全国闻名。“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彰显了淮安的价值取向和淮安人的宏伟志向。去年底,省政府启动了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明确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产学研联合创新专项资金等,向苏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给予倾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2015年淮安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目标,并配套出台《关于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的若干政策》,包含9大类28条具体扶持措施,真金白银吸引广大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来淮创新创业。

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将“创新驱动”作为新时期淮安发展的核心战略,提出要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打造全国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积极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2013年,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新的突破,主要指标均提前达到或超过淮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市研发投入32亿元,占GDP比重达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以上;完成专利申请12075件,专利授权4573件。淮安市及八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被评为先进市。

(作者系淮安市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