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 新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活动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理念和方式,不断探索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新路径、质量提升新举措、作用发挥新模式,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坚持“难度再大也要求突破”理念,积极探索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新路径
针对以往党员队伍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育形式单一单调、流动党员管理不够、保障基础相对薄弱等热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大胆突破,积极探索与时代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符的教育管理新路径。
创新“寓教于乐”方式,确保“思想不落伍”。全市组建了一支由先进典型、科技人员、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百姓名嘴”等构成的,长期动态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志愿者宣讲团,下设7个分团、124个支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员教党员、群众教群众。
搭建“流动服务”载体,确保“组织不掉线”。针对全市党员外出务工、来泰党员入企打工较多的实际,以流动服务工作站为载体,分层分类打造“党员之家”。搭建乡镇流动党员工作站,打造“康乐之家”。实施“流入登记、月报年检”制度,对入企打工党员进行扎口管理。及时做好党性教育、心理疏导、矛盾化解等工作,让每一个流入党员感受到家的温馨。搭建驻外流动党员联络站,打造“境外之家”。目前,已在印尼、阿尔及尼亚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了43个党支部、512个党小组。
采取“虚事实做”办法,确保“保障不乏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关键是要阵地基础扎实、服务保障给力。从2007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基层党建“实事工程”。全市先后投入3.27亿元用于村部新、改、扩及党员各类活动阵地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市乡镇、街道、村居、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站)全覆盖。严格执行税前列支5‰计划和党费全额返还制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费保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大力实施党员“关爱工程”,通过设立“党员关爱资金”、设置失业党员就业服务专窗等,及时做好困难党员的救助和帮扶工作。同时,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
坚持“阻力再多也要动真格”理念,积极探索党员队伍质量提升新举措
牢固确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意识,以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通过严把入口、及时评议、畅通出口,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从严发展,注重源头建设。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采取“拜师育花”等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严格发展标准,变“名额分配”为“成熟发展”。建立发展党员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积分制、全程记实制,防止“带病入党”。注重了解和听取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做到发展一名党员、树起一面旗帜、带动一批群众。
从严评议,注重扩大民主。针对全市党员数量众多、分布域广的实际,自2011年底以来,探索建立起开放式民主评议党员新机制,按照“为谁服务、由谁评议”的原则,划小评议单元,深入开展了“全民评党员”活动。此举有效克服了针对性不强、怕得罪人、避重就轻等现象,既便于受评党员明确方向,又便于整改提高。
从严处置,注重疏浚出口。各级党组织顶着压力、排除干扰,坚持将开放式民主评议结果作为确定党员年度考核等次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的主要依据。对测评有问题的党员,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重新认定其是否合格,对仍认定为不合格者予以党内除名;对劝退、除名的党员实行定期回访制度。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共评议处置不合格党员1258名,其中劝退、除名221名,开除党籍22名。
坚持“载体再新也要重实效”理念,积极探索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新模式
近年来,我们不断创设载体、创优机制,探索构建了“党员中心户—党群服务社—群众工作团”这一更加灵活高效、更加贴近需求、自下而上的三级基层组织服务体系,着力建设群众满意的服务型党员队伍。
“党员中心户”,架设连心桥梁。以村民小组或相邻村民小组、自然村落为最小管理单元,依托骨干党员设立党员中心户,通过统一悬挂户牌、张贴制度、建立台账、赠阅报刊、配送学习资料等,强化中心户功能建设。发挥党员中心户与群众朝夕相处、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的优势,主动帮带普通群众,使之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的“培训处”、村级重大事项的“议事堂”、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室”、困难党员群众的“排忧场”,切实当好村级组织的“好帮手”。
“党群服务社”,推进抱团发展。突出骨干党员、社会能人重点,按照“一党小组一服务社”要求,设立了1.2万多个功能性党群服务社,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变“单打独斗”为“抱团服务”。突出“一社一重点”,设置发展服务社,围绕壮大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破解资金难题、助力开拓市场,促进结对帮富;设置维稳服务社,围绕钝化、解决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收集社情民意、调处疑难问题,促进村庄和谐;设置民生服务社,围绕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扶特殊群体、协办公益事业、参与环境整治,促进民生改善。
“群众工作团”,提升服务效能。以各市(区)为主体,从现职领导干部、退二线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党员干部中抽调人员,本着“如基层所愿、干自己所长”的原则,组建成200多个“群众工作团”,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打造“一镇一亮点、一团一特色”。为使联系基层不断线、服务群众不断档,要求工作团成员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全方位、全领域、全天候驻扎在基层。实行一年定期轮换,保证队伍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回顾这些年来我市的一系列工作实践,我们感到,这项工作既契合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又符合了贯彻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要求,但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更大考验,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把握。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须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骨干力量,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依靠。只有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坚定、素质上的优良、行动上的有力,才能融党员智慧于一炉、集党员干劲于一体,同心共筑“中国梦”。我市探索推行的志愿宣讲“寓教于乐”方式,场所不限、形式不拘,生动活泼、贴近实际,能极大地调动起党员群众学理论、学知识的热情,并切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内驱力。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须以纯洁净化、提升质量为关键。党的力量和作用不在于党员数量,而在于党员质量。质量高,则战斗力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市始终立足市情,坚持“严”字当头,通过搭建流动服务工作站,狠抓流动党员管理;完善发展与处置并行机制,强化开放评议,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党员队伍整体质量,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须以基层认可、群众满意为标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党员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只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群众理想信念之火,凭自己的真诚激发群众拼搏进取之心,用自己的真心铺就群众发家致富之路,群众才能打心眼里拥护。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须以创先争优、发挥作用为根本。党员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创设有效载体,营造争先氛围,是提升党员作用发挥效能的关键。我市探索推行的“党员中心户”、“党群服务社”、“群众工作团”,正契合了这一要求,以原有的组织架构为依托,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系服务群众网络体系,能更加有效地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系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 忠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