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当好人民公仆

发布时间:2014-03-17     作者:孙家坤    

 

作者:孙家坤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多年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损害了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引起广大干部群众强烈不满和深恶痛绝,必须彻底清除。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将产生深远影响。

讲政治,扬正气,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最容易犯的政治疑难病,是当前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我们党多年来着力铲除的一个毒瘤。它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喜欢摆花架子、沉迷于文山会海中,热衷于各种检查、评比、书面汇报,召开名目繁多的会议,喜欢做各种表面文章,追求“政绩”。这种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不但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劳民伤财,败坏了党的作风。有的党员、干部不深入实际、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养尊处优,花天酒地,不关心群众疾苦,不为人民谋利益,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尖锐对立和冲突。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违背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是与党的群众路线格格不入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最终将葬送党、葬送民族、葬送社会主义。

我们党搞群众路线教育,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最佳方式。对领导干部身上的灰尘来一次大扫除、大清洗,做到“洗洗澡、治治病”。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为老百姓办实实在在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群众就会拥护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切事情就好办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无藏身之地。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这是我们党9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在革命战争年代,干部和群众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干部的衣食住行都是由人民群众来供给,干部的行动和人身安全由群众保护。那时的老百姓,把干部的生活放在自己利益之上,把最好的东西供干部享用,宁肯自己挨饿;把干部的安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为掩护干部,许多老百姓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牺牲,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党员干部都当了官,逐渐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有的甚至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滋生了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置群众疾苦于不顾。对人民群众的诉求、上访采取打压政策,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利益和感情。

出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严重对立,根源在于干部忘了本,丢掉了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检验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想问题、办事情是否为了群众、落脚点是否有利于群众,是否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检验的唯一标准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把联系群众当“根”,把为人民服务当“魂”,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如果党员干部都能像焦裕禄、吴仁宝、张云泉、孔繁森那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最大的“能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就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政部门克服决策失误、少走弯路的重要保证。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只有不断从群众中汲取营养,才能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毛泽东说过,领导机关的任务,就是出主意,想办法。要使我们的主意对头,决策正确,唯一办法,就是迈开双脚到群众中,从群众中来,深入了解实际,集思广益,形成科学决策。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许多重大决策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推动了工作落实和各项建设的发展。但在一些地方和某些部门,决策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领导凭热情、凭经验、凭感觉想问题、办事情,往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协商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便拍脑袋决策,导致决策失误,从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对群众的认知,做到重心下移,善听百家言,善察百家情,把握好群众意愿的脉搏。毛主席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地气、吸吸氧、提提神。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拜人民群众为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取真经、觅良策,踏踏实实多办一些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实践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实践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因此,学习和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就是用党的先进性来塑造自己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党员干部表现出的享乐主义倾向,骇人听闻。他们贪图安逸、安于享受,精神上萎靡恍惚、不思进取,价值取向上拈轻怕重、无所作为,生活方式上情趣低俗。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严重缺失。

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根本措施就是对他们进行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把他们放到群众中去,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验。第一,群众是干部知己的一面镜子。广大干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把自己的一切工作都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群众就会向你指出其缺点、毛病所在,以便及时纠正,少犯或不犯错误。第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亲眼目睹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到群众的诉求和呼声,真正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道理,作为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应当比古人有更宽广的胸怀。认识到贪污腐败、追求个人享乐的可耻,从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排忧解难作为己任。这样,灵魂得到洗涤,思想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高,觉悟得到增强。第三,从中吸取做好工作的动力。在基层,看到群众在那样艰苦条件下,为改变面貌艰苦奋斗,顽强拚搏,开创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党员和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不可被漠视的伟大力量。

(作者单位: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题头照片:柏志勇   摄影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