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17     作者:李坚志    
 

作者:李坚志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些同志说,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基层党组织情况不同,问题没那么严重,开展活动没有那么急迫。这样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诚然,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确实位高权重,客观上较易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而一个党员干部即便身在基层,位不显、权不大,假如他群众观点缺失、群众意识淡漠,不明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真谛,工作中也不注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头来同样得不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欢迎。实际上,党中央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是针对整个执政党和全体党员干部队伍的。再则说,在领导机关中,也有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领导干部也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活动。因此,基层党组织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进来。

从功能定位看,基层党组织加强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具有客观必要性

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着普通党员和群众,不仅是重大理论问题、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是群众的心声、关切和各种利益需求的传递者和呐喊者,还是解决群众具体问题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能不能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教育引导群众,宣传鼓舞群众,关系到能否团结凝聚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共同奋斗,关系到能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的任务,也是基层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党支部为例,它既是贯彻落实党委决策意图的重要力量,又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具体形象与工作载体。无论多高级别的党员干部,都必须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一个党支部的活动。因此,只有每个党支部都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实、抓深、抓到位,全党范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完成。只有每一个基层党支部都扎扎实实地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体活动的成效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进一步来分析,在导致党群、干群关系隔膜的深层原因中,基层党组织往往既是重要的矛盾纽结所在,又是解开矛盾和困惑的重要突破口。如果基层党组织在做群众工作方面不力、不到位,基层的矛盾就容易突出起来。基层党组织应当利用自己在群众身边的优势,充分了解群众想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并且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因此,基层党组织积极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切实扭转认识偏差:一是认为群众路线是高层和上级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实际上,上面千条线穿在基层一根针,大量面向群众的工作更需要基层党支部去做,群众路线与基层的关系重大且紧密。二是认为活动就是走走形式,来时热热闹闹,过后老样子。实际上,真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建立起长效机制,情况就不一样。活动有阶段,可是为群众办事无尽头。

结合反对“四风”实际,基层党组织必须下决心扫除形式主义等各种弊端

这次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反“四风”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突破口,抓到了问题的症结。作为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突出问题,“四风”不仅存在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在基层的表现同样怵目惊心。在这个方面,不仅上级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催生下级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且下级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上级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容易使上级产生错觉和误判。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迎来送往、文山会海,习惯于足不出户、端坐机关,习惯于“拍脑门”决策,常常弄出劳民伤财的“学费工程”和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与形式主义紧密相联的是官僚主义,很多形式主义的问题都源自于一些党员干部“当官做老爷”的思想和做派。如,有些基层党员干部对“政绩”的要求十分强烈,重视任期内出成绩,对事业缺少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常常超越实际情况和需要,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追求短期效益。做决策时,喜欢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即便也请专家论证,向群众征求意见,但仍是“走形式”,缺乏问政于民的自觉性。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同样如此,不仅蔓延于权贵显达、存在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且在城乡基层的党员干部中也有滋长和膨胀的苗头。近年来,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把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全部意义都放在追求和满足个人享受上,不愿意再过艰苦的生活,一味追求个人享受,喜欢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发展到贪污受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实力的增长,一些基层组织频繁举办大型庆典、盛会等活动,吃得越来越精,住得越来越好,场面越来越大,铺张浪费严重。享乐和奢靡之风,不但腐蚀人的心灵,导致社会财富极大浪费,而且会造成社会仇富、仇官心态的发酵,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在基层党组织中,“四风”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对于基层党组织,反对“四风”同样应当作为重中之重。

立足自身优势,基层党组织应努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所创新和收获

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立足自身特性和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特性和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直接性。基层党员干部本身就是基层社会群体的一员,与群众有着同样的生活和感受。二是具体性。每天打交道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尽管琐碎,却和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紧。三是朴素性。在基层,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成最简单的道理、最通俗的语言,让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四是实效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群众解答问题、解决难题,来不得半点含糊,必须用事实和效果说话。为此,基层党组织必须谨守三条原则:一是口心如一、言行一致。真正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真心实意听取意见,真刀真枪整改问题。二是沉下心来、深入进去。不搞形式、走过场,面上一阵风、里子空洞洞,而要放下身段去听、去除浮躁去改、拿出行动去做。三是求得真“经”、抓出实效。切实收集群众的真知灼见,不仅要在活动期间为群众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责任、建立完善为群众办事的制度机制。

当前,基层党组织尤其要注重加强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渠道及其制度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公共信息充分沟通交流的渠道。可开通热线和微信、开设信箱和QQ群、开办网站和内部刊物等,广开言路,让群众有倾诉、投诉的平台,党组织有宣传、发布的阵地,保证双方的信息畅通对称。二是建立面对面充分交流的机制。综合采取定期走访、随机寻访、及时接访等方式,设立民意代表、联系人,组建活动中心、兴趣沙龙和俱乐部等多种方式,更直接、更深入地沟通、了解情况。三是建立人与人充分互信互助的氛围。注重法、理、情三者的有机结合。要把上级政策理解宣传运用到位,解决群众面上的倾向性问题;要健全、透明相关规定和办事流程,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在党支部建立救助机制的基础上,广泛取得社会各方的支持,成立各种济困社团和扶助协会,不断增大互助的力量和范围;还要积极引导、充分挖掘周边的各类人才,形成自觉互助的良好风气。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