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民生话题再度热议。盘点今年的民生热点,可以发现既有就业、收入分配这样的老问题,也有雾霾、公共安全这样的新问题,新问题固然要研究针对性的解决思路,老问题在新形势下也需要更新理念、探索新的解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问题也罢新问题也罢,都是我们面临的民生新课题,需要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寻求破解之道。
以产业结构转型带动就业结构优化
孙月平
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就业结构变化呈现三种情况:一是由于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扩大,导致相关企业的扩张,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力向高价格的企业流动。二是技术的引进改变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影响是,一方面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度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替代作用,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三是产业结构的地区间转移升级也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在地区间转移,从而改变地区的就业结构。同样,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流动僵化会限制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劳动力素质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改变。
目前江苏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就业者的期望与其自身技能和条件不一致,部分用人单位“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的状况在不同区域、行业长期并存,这一状况与江苏正在加快推进的产业结构转型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遵循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的规律,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中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处理好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关系。政府应通过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积极作为,把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形成良性互动。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既想方设法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又要优化就业结构,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同时,规范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实施有利于充分就业的产业政策。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低,应该加快结构调整,使其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促进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收。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辅助和促进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吸收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吸收各层次劳动力,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围绕产业转型鼓励创业、优化就业结构。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拥有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和科研团队创办、联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生存型创业向发展型创业转变。加快城镇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向农民覆盖,对于农民创办企业的,与城镇创业人员平等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动态平衡。现在高学历者就业难,说明产业结构落后于受教育结构,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同时,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渠道,消除影响高校毕业生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会加剧技工短缺,这就要求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为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服务”转变提供更多“能工巧匠”。□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