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罗志军
春节后一上班第一个会议就是召开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这个做法我们已经坚持了11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省级机关作风建设这把剑磨得怎样?应该说功夫下得是深的,剑也是越磨越锋利了。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锲而不舍地抓作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和省级机关作风的实际,与时俱进地提出任务、明确措施,动真碰硬,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省级机关作风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去年,省级机关各部门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改进作风的一系列规定为切入点,聚焦“四风”问题,突出“四查四治”,作风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呈现出新气象,得到基层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也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深化拓展、不断提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今年的作风建设有两个大的背景,一个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另一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这既对加强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进一步改进作风提供了新的契机。下面,我着重从这样的角度,强调几点意见。
一、着力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去年,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江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的联系点,省委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在张德江同志和中央督导组的指导下,认真组织开展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不走过场、务求实效”的目标。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那样,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省级机关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已经基本结束,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应当看到,“新气象”的背后仍然有一些“老问题”,有些作风问题只是有所收敛,没有根本解决;有些人只是消极应对,还在等待观望;有些“四风”现象只是“隐身变形”,并没有彻底消除,等等。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地抓,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得到巩固,并且持续扩大。
一方面,查出的问题都要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不能留尾巴。去年省级机关排查出很多问题,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后续整改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对已经基本整改到位的,要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在巩固中坚持,在坚持中巩固,坚决防止死灰复燃。吃喝风、奢靡风等要继续狠刹,“三项清理、三项规范、一项清退”成果要着力巩固,确保不发生反弹。对还没有整改结束的,要持续用劲,步步为营,一个不落地完成任务。十大专项整治和“会所中的歪风”治理行动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成效来。各部门整改中留下的一些“硬骨头”,要下力气啃干净。属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要结合深化改革来破解;属于长期形成的工作惯性,要下决心克服路径依赖;属于需要较长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要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总之,钉子没有钉到位,锤子就不能放下来。而钉子究竟有没有钉到位,应该由群众说了算。群众不认可的,该补课的要补课,该返工的就返工,一直改到让群众满意。
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整改措施是否到位,有没有在基层落地生根,还要在第二批活动中接受检验。第二批活动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需要省级机关从源头上加以解决的,要纳入后续整改工作一并解决。同时,对条线存在的共性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规范性要求,沉下去面对面指导工作。我们要把两批活动作为上下篇,省级机关既要看下篇、改上篇,也要通过完善上篇为搞好下篇提供示范、加强指导,做到上下联动、前后衔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另一方面,制定的制度都要认认真真地执行好,不能打折扣。我们常讲制度成果,其实制度是不是成果,还要看执行的情况,如果制度束之高阁,那就不仅不是成果,还制造出了作风方面的新问题。这次活动中形成的制度数量不少,能不能一一执行到位,对我们是个很大的考验。抓制度执行,关键是两条:一条是以上率下,从“一把手”做起,从各部门领导班子做起,一级给一级作示范,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个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身体力行。对领导干部带头“破窗而入”的,有关部门不仅要坚决查清楚,按照纪律的上限来处理,还要发通报,以儆效尤。另一条是严抓严管,保持足够的压力,把一项项制度、一条条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执行制度,要引导大家增强自律意识,但不能一味依赖于个人自觉。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经常查、全面查,既明查又暗访,既加强内部监督又欢迎群众举报,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翻越制度“防火墙”的,包括对一些使歪招、打折扣、搞变通的,要保持“零容忍”,该处理的狠下心来处理,不要怕得罪人,真正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不仅要反映在行为得到规范上,而且要体现在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上。我们常讲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做到这一点,才能把被动执行变成日常习惯,进而成为自觉追求。现在不少同志感到“舒适度”在降低,感叹“为官不易”。其实,这些同志所谓的“舒适”,都与公权联系在一起。中央和省委下的一些禁令、定的一些规矩,都是起码的、基本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的。“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我们作为执政群体中的一员,都要心甘情愿地用自己舒适度的降低,换取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提高。作为领导者,还要毫不放松地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员干部都醒醒脑、提提神,补补思想上缺的课、精神上缺的“钙”,拨亮理想信念的明灯。同时,还要注意引导机关干部确立对未来的合理预期,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给予关心,让大家感到有干头、有奔头。
二、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推动作风转变
机关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权力运行不当带来的。在定规矩、出重拳,继续有力治标的同时,要着力治本,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铲除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
第一,要更大力度地简政放权。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用得熟练的手从不该管的领域收回来,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培育强市场的新优势,赋予强政府以新内涵。去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的力度比较大,今年还要继续减。要对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面广量大、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政府。要重点关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行政审批项目,下决心取消一批制约社会创造活力和市场自主调节作用发挥的事项。要规范管理保留的审批事项,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压缩时限、提高效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前置条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第二,要切断公共权力延伸的灰色利益链条。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们要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但一些部门下属的中介组织,包括一些行业协会、学会等,如果不规范运作,往往成为部门权力的延伸体,容易与机关形成灰色利益链,产生腐败。为什么我们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与企业、基层的感觉有差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这儿。比如,有的部门把行政许可的评审环节放在下属的中介机构,但有些中介机构办事拖拉、搭车收费甚至强制服务,而机关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一些不合规的开支让中介机构给买单了。今年,要下决心抓好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让中介机构靠能力而不是凭权力“吃饭”。同时,要组织开展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工作,保障有资质中介机构正常准入,完善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第三,要深入推进权力公开运行。应该看到,权力公开运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几年,我们突出抓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成效比较明显,今年要按照“两个一律”、“三个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抓深化、抓拓展,杜绝“体外循环”,解决“网下办理、网上展示”的假公开、假透明问题。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灵魂,要大力推进阳光执法、阳光司法,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流程和结果等,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同时,我们还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讲公开,不是说一下子全部推出去,有些方面条件还不成熟,但我们一定要按照公开的理念、公开的标准来用权办事,经得起人民的评判和检验。
三、以优良的作风抓改革谋发展促和谐
今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有许多矛盾和挑战需要面对,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抓改革谋发展促和谐。
一是履职尽责要谋新招下真功。关于今年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省委全会、经济工作会、人代会都已作了部署。各个部门都要围绕已经确定的目标任务抓好落实,涉及本部门的事项,要按工作分工,不等不靠,主动领回去,拿出方案来,分好责任区,不折不扣地抓到位。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我们反复讲要充满忧患意识,坚持改革创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老办法已经不管用,因循守旧不行,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不行,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吃现成饭也不行。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主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把工作做出特色来、做出新的成效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定下来的事,就要一天不松地抓、一步一步地推,直到把事情做成为止。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我们要努力营造锐意进取、敢担责任、昂扬向上的好风气,形成凝心聚力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促和谐的好局面。
二是对下服务要添把柴烧旺火。通过正风肃纪,省级机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少了,但是庸懒散的问题在一些部门却有所抬头,特别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挑担子,能推的就推掉,能拖的就拖拖,能等的就等等,省得惹麻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抓作风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如果因为约束严了、要求高了而消极怠工不作为,那就南辕北辙了。抓作风,不良风气要做“减法”,优良作风要做“加法”;“潜规则”要做“减法”,优化服务要做“加法”。要引导机关干部急基层之所急、把群众当亲人,竭尽全力为基层和群众提供便利、搞好服务。对各方面的咨询,要一次性告知明白,不要让人反复折腾;对基层和群众申请办理的事项,能快办的就快办,能下去办的就下去办,涉及几个部门的要主动搞好协调配合,不要让人来来回回反复跑,更不要让人感到不找关系、不走后门就办不成事。群众找一次关系,我们就少一份威信;上面开一次后门,下面就多一片怨言。要按照规矩办事,做到生人熟人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不优亲厚友,不以权谋私,增强机关的公信力。
三是机关工作要接地气顺民意。省级机关承担着作决策、定政策、抓落实的重要职责。这几年我们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着眼点,就是问政问计问需于民,使我们作决策、定政策、做事情与实际情况对上号,把机关工作深深根植于群众和实践之中。省级机关要着力推进“三解三促”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结合部门职能,带着问题下基层,深入调研、解剖麻雀,号准群众需求的脉搏,开好改进工作的“方子”,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让我们共同努力,借助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把省级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为江苏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系作者在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