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流大学

发布时间:2014-04-18     作者:朱庆葆    

 

主讲嘉宾:朱庆葆

核心提示:

●世界一流大学有两种:一种是以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为代表的渐进式发展大学;另一种是以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香港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选择性追求卓越大学。

●无论是老牌的还是新兴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杰出的师资、产出重大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国际化水平。

●我国内地一流大学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当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弘扬大学精神、践行核心价值;重视战略规划、明确战略定位。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我国一流大学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深水区。如何进一步缩短我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从跟踪模仿到体现中国特色的转变,还需要认真回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般历程,深刻反思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进而得出富有借鉴性、规律性的启示。

一、一流大学的演变和模式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德国,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创建于1810年的柏林大学。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主管普鲁士教育文化工作的期间内,谋划并主持了柏林大学的筹建工作。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柏林大学率先明确地把发展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活动的重要职能,强调独立研究、学术自由,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柏林大学要求教师“为科学而生活”,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这些特征都体现了迥异于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等创建于中世纪的大学理念。这让柏林大学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大学,全世界的学者不断到柏林大学走访或留学,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科学研究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部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金获得者中,有14人是德国的大学教师,仅柏林大学一校就有8人。柏林大学的转型不仅促使自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也奠定了德国成为科技强国的世界地位。

与德国大学对照,美国大学原来一直是德国大学的模仿者和跟踪者。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期,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美国大学呈现出蓬勃生机,涌现了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例如,耶鲁大学以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办学风格、卓著的学术成就闻名于世。300多年来,耶鲁大学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美国总统。耶鲁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偶然的,这和美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耶鲁大学注重继承创新德国大学模式密切相关。耶鲁大学原本是一所具有浓郁保守特质的地方性教会学院,固守古典学科,轻视研究生培养,一度不能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后来耶鲁人认识到,要想达到领先地位,耶鲁大学必须与时俱进,对学校加以改革。1921年,第14任校长安吉尔任职后,重点加强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的发展和建设步伐,同时对耶鲁学院进行了改造。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耶鲁大学的办学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接着,第16任校长格里斯沃尔德又对学校的学科结构进行了调整,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剔除了一些发展水平与耶鲁学术声誉不相符的学科专业,追求所有设置的学科都达到美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在这种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影响下,耶鲁才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终于成为享有世界声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校。

相对于柏林大学、耶鲁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轨迹,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香港科技大学则提供了一种后发型大学成为一流大学的经典案例。创建于1900年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初是一所起点很低的技术学校。1967年改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后,首先把商业教育建立在社会科学和数学基础上,注重定量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形成著名的“卡内基学派”,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抓住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和机器人科学、软件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数学等领域取得了空前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再就是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通过采取这3条举措,该校在较短时间内便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多次位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大学排名20名左右。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也是一所年轻的大学,1994年航空工程专家杨祖佑任校长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聘请全球最优秀的教授,集中优势资源办最有可能跃居美国大学前列的学科和专业,没用几年就跃居全美前列。而仅有24年校史的我国香港科技大学,更是新招迭出:一是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该校放弃大而全的发展目标,既尊重科学研究普遍规律又采取差异化战略,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地区特点,定位于“小而精”的精致世界名校。二是从全球引进最优秀的教师,先后聘请了诺贝尔奖得主、沃尔夫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等多位世界一流科学家。三是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先后形成完善了教师全球招聘、教师绩效考核、科研经费管理等系统性管理体系。四是聘请具有大学管理经验和国际眼光的杰出人才担任校长,实现教育家办学,如首任校长吴家玮曾是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

从上述名校的历程看,世界一流大学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老牌世界一流大学,遵循教授治校等传统,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在传统与变革、保守与开放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另一种是通过选择性追求卓越来实现其目标的新兴大学,强调卓越领导、制定战略规划、引进一流师资等。无论哪种模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关键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创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发展模式。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

无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轨迹如何不同,但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追求世界顶尖水平则是一致的、共同的。总体来说,世界一流大学都呈现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特征,都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科学研究质量,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首先,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一流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都把学科建设作为战略举措,学科水平普遍较高,每个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也很大。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这三大支柱实力都非常强大。例如,世界一流大学中文学院的设置比例高达96.7%,理学院的设置则为100%,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拥有理学院,拥有一流的自然科学研究。当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布局特征并不是所有学科齐全,面面俱到。它们的共性是基础学科的主体齐全,它们的特性是在应用学科上突出重点。虽然有些研究型大学并非都是综合性大学,比如以理工为主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但是多数的、规模比较大的研究型大学的确都是综合性大学,而且这些大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学科综合化、交叉化的趋势。

同时,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杰出的师资。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学术大师,拥有数量不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教师大都是从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候选人中经过严格程序筛选出来的,90%以上的教师都有博士学位。而且,世界一流大学并非简单地聘请教师,更重要的是围绕一流大学这个目标,从教师培养聘用、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在西方大学中,贯彻教授治校理念较为全面和彻底的是耶鲁大学,该校历任校长都特别重视教师对于学校发展所起的核心促进作用。

再者,世界一流大学都产出重大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成果,既包括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能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引用的一流成果,也包括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流应用成果。产生划时代的重大科研成果是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像“牛顿定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等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例证。据有关统计,影响人类70%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柏林大学、耶鲁大学等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们的一流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拥有一流的人才培养。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既重视招收一流的生源,极力吸引本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更重视过程培养和全面培养,其学生毕业后对社会乃至人类的贡献很大,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乃至领袖。耶鲁大学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自从科研功能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之后,如何平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保证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念兹在兹的首要问题。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都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并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投身本科教学。

另外,世界一流大学都强调一流的国际化水平。一般而言,世界一流大学都面向国际办学,都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泛接受国外留学生与访问学者,研究生中留学生的比例大多在20%以上。香港科技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打下了国际化的深厚基础,从校长到教师,几乎全是留学归国人员,而且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国际化几乎成为科大的本色。正如科大前副校长孔宪铎所言: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进而与他们平起平坐。

三、我国一流大学的现况

十几年来,在“985工程”支持下,我国一批重点建设大学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

以国家三大奖为例,高校的获奖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态势。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3项,占总数的63.9%;国家三大奖高校共获得214项,占总数的72.5%2012年度,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4项,占总数的58.5%;国家三大奖高校共获得183项,占总数的68.8%2013年度,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6项,占总数的66.7%;国家三大奖高校共获得169项,占总数的68.7%

与此同时,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北京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和国家需求,积极调整学科整体布局,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据有关统计,2012年共有18个学科进入全球1%行列,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已经进入全球0.1%,物理、临床医学、工程、地球科学、数学学科进入全球前0.25%。在2013-2014年度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大学位列第46名。清华大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要和国际学术前沿推进学科建设,信息、能源、材料、生命、建筑等一批重点学科的若干领域或方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根据201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清华大学有若干学科位列世界前20:化学工程第12名、电子工程第12名、机械工程第15名、环境科学第17名、土木工程第20名、统计学第20名。特别是材料科学学科的排名甚至超越了哈佛、加州理工和普林斯顿,位列世界第10名。南京大学有13个学科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在2013-2014年度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175名。

当然,毋庸讳言,从总体上讲,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一流大学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2700多所大学中,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校并不多。就科技总体水平而言,我国一流大学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较少,部分学科和领域还处于跟踪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即使是进入先进行列的学科和领域,开创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能力也尚未显现。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以科研论文为例,虽然近几年科技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但总被引用数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就一流师资而言,我国当前引领当代科学潮流的大师级人物和世界级科学家不多,迄今为止还没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卓越学术团队和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还不适应科学研究加快发展的需要。就世界大学排名而言,我国一流大学的国际位置还不靠前,还不稳定。以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我国内地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仅有28所,其中有5所学校位列世界前200名,3所学校排在第201300名,8所学校排在第301400名,12所学校排在第401500名。

四、当下中国大学人的责任

经过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要素。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当前,对我国大学而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积极完善自身的治理体系。近期,教育部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推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地区和学校等一系列举措,这对在制度层面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等将起重要作用。下一步,高校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事业发展与制度建设的关系、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关系,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经验。

第二,弘扬大学精神、践行核心价值是一流大学建设的“软件”支撑。大学精神是建设一流大学的灵魂。每所大学成为一流大学的历史背景、时代机遇或管理模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大学精神却殊途同归。柏林大学强调“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注重“修养、科学、自由、寂寞”的大学核心概念和大学基本精神。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则体现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大学要义。然而,当前我国高教领域由于受到“官本位”、“市场化”等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大学精神一定程度上出现弱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独立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立;大学办学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理念,办学目标功利化;大学教师的学术品位下降,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现象日趋严重等等。因此,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一定要在培育大学精神、涵养大学文化上用心思、下功夫。培育大学精神,对高校而言,既要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特征,也要尊重知识分子的心理特性,既要鼓励教师的科研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又要尊重学术自由和个人兴趣偏好,积极培育平等的多元意识、科学的批判精神、自由的个性取向、终极的人文关怀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对教师而言,大学教师要以学术为业,与科研为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乐得宁静,坚决反对犬儒化、市侩化、庸俗化。

第三,重视战略规划、明确战略定位是一流大学加速发展的有效抓手。战略规划事关学校今后的发展和办学方向。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对大学建设更是如此。世界一流大学都十分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地位、发展重点的确立和主攻方向的选择等。后发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更需要借助战略规划实现突破转型。我国大学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从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特色出发,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质量战略和特色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遵循世界科技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三个方面统筹协调,在目标的前瞻性、定位的现实性及措施的可行性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努力做到战略目标明确、战略规划清晰、战略布局系统。

(根据主讲嘉宾201310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演讲录音整理)

 

主讲嘉宾简介:

朱庆葆,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专著十多种,译著数种。

责任编辑:汤建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