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社会组织参与大量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是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已是我国社会治理转型的趋势和要求。目前,江苏社会组织虽然数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总体质量尚待提高,仍需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我省基层社会组织几种发展模式的剖析,探索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进一步推动我省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
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是指政府直接出面或由政府出面组织相关机构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育的一种模式。清浦区关爱环卫职工协会由清浦区城市管理局发起成立,作为我国首家专门为环卫工提供服务的组织,其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协会既有引导支持,也有监督约束。
引领倡导者。环卫工是城市的美容师,起早贪黑地为城市清洁作出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环卫工人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让环卫工人得到更多关爱是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心愿。清浦区关爱环卫职工协会的成立肇始于该区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工作人员的创意。政府在筹划建设环卫工人休息室的过程中,不断面临着资金、土地、规划等问题的困扰,在了解社会各界爱心意愿的基础上,以清浦区城市管理局的名义向市民发出倡议,得到有爱心、有条件企业、商家的踊跃支持,进而于2012年成立关爱环卫职工协会。目前,已经建成40个环卫爱心互助点,并影响带动周边县区。
资源提供者。从人才角度讲,政府一方面重视社会组织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主动挖掘有益于协会发展壮大的各种人才;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试行持证上岗,不断提高协会专业化水平。从资金角度看,政府为协会提供资金保障。协会成立初期,除个别活动由爱心企业赞助外,主要资金由相关政府部门拨付。此外,政府还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宣传便利,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指导监督者。第一,逐步建立健全协会规章制度,促进协会规范化。协会在政府指导下逐步完善相关制度。目前协会参照民政部门星级社团管理规定,逐步完善了协会选举制度、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协会理事会制度、监事会(监事)制度、协会财务管理制度、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协会证书管理制度、印章管理等制度。第二,指导协会下一步发展方向,推动协会项目实施。从已常态运行的“环卫爱心互助点”、“环卫爱心早餐”等项目来看,已经初步达到对环卫职工进行关爱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今后,除了对环卫职工本人进行关爱外,协会还将开展对环卫职工子女的助学计划,更全面地关心环卫工人。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对协会进行检查评估,了解、监督协会的发展动向。
短评:清浦区关爱环卫职工协会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补充和替代政府部门剥离的社会职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组织建设,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推动良性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从而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有益的社会基础。然而,这类组织还需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尤其在尚未“断奶”的“哺乳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独立性不足、专业性较弱等制约因素。
草根型志愿者组织
义工联合会是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活跃着的草根型志愿者组织,它们将当地热心公益的社会成员凝聚起来,在助老、扶贫、关爱残疾人、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大量公益活动,大部分组织已成为当地一道美丽风景。仪征义工联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草根型志愿者组织,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社会组织,义工联具有以下特征:
自发组织,目的公益。义工联是一个开放性志愿者组织,是由网友们基于对社会弱势人群问题的关注而自发组织的纯民间性帮助机构,其成员大多怀着“自愿、奉献、责任、互助”的精神。作为一个纯义务性的组织,仪征义工联及其所有成员的目标是为了尽可能地帮助和改变困境之中弱势人群的命运,不以追逐任何名利为目的,成员没有任何物质报酬,平时运转过程中也“警惕”带有商业性目的的行为。
发展迅速,管理灵活。仪征义工联的壮大一方面在于采取活动现场招募、组织网络招募和走进单位招募相结合的灵活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义工;另一方面缘于重视宣传,通过网站、QQ群、微博、微信、飞信进行志愿精神的宣传,不断吸引具有志愿服务精神的义工加入。成立之初只有百余人,发展到今天已有1800余人。相对而言,这类义工联合会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组织,由于成员是自愿加入,管理上也相对灵活。为能更加高效,义工联将志愿者们大致分为数个小组和几个小队,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仪征义工联已有理事会、办公室、党支部和团委;分设敬老、助残、帮困、法律、环保、红娘等小组;并下设真州镇大学生村官义工队、城管义工队、技师学院义工队、石化管道义工队、党员义工队等五个义工队。
功能完善,覆盖全面。义工联在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方面起到了相当作用。一是养老助残。对仪征所属几个镇的孤寡老人进行走访慰问;寻找社会好心人或动员义工与重点敬老院结成对子,形成“一帮一”服务;教残疾人手语、做手工等。二为助学帮困。为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组织募捐,对当地贫困学生展开义教。三为公益红娘。为当地适龄青年进行婚姻介绍,调解家庭的纠纷。四为环境保护。关注当地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水源地周边的污染物进行清理,实时监督人为污染水质情况;配合当地环保局,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宣传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五为公益培训。利用周末为当地儿童培训《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对社区进行舞蹈、书法培训。此外,还为困难家庭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
短评:这类由民间人士自发创立的志愿者联盟组织, 组织独立、灵活、且很有活力, 能最大限度地把当地社会成员的志愿之心化为公益之行,为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组织的自发性、草根性,其发展一般缺少足够政府资源的支持,面临着诸如专业化程度低、精神奖励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影响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志愿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组织产业园
“昌和·公益坊”是苏州市姑苏区民政局和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的社会组织产业园,是全国首家定位为社会企业产业园的综合性社会组织集聚发展园区,也是苏州面积最大的社会组织孵化园。目前,园区已入驻各类社会组织31家,其“孵化园+产业园”的“双园联动”模式,有效推动了当地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
孵化园提升社会组织专业度。独木难成林,公益社会组织要发展壮大,需要“抱团取暖”,需要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孵化。孵化园通过“孵化”的形式和规范的运作,帮助解决社会组织工作场地、基本办公设施、规范化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以及参与社会建设等问题,降低其日常运行成本,使其发展壮大。具体而言,孵化园提供以下几方面服务:一是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税收优惠、简化登记手续、从业人员能力培训等;二是经费支持,包括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开展公益创投;三是组织支持,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知名公益机构、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指导团队,对入驻的组织进行指导。如昌和公益坊引入“乐助事务所”和“双助服务中心”等二家专业社会组织为入驻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双助服务中心”提供宣传推广、组织协调等行政托管服务,“乐助事务所”成立“公益创意研发中心”,为入驻组织提供团队建设、项目设计及运作、组织诊断等专业技术服务支撑,帮助其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产业园助推社会组织产业化。产业园除了为“出壳”社会组织提供更优更好环境外,还吸纳和引进更多成熟型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入驻,并帮助这类社会组织(企业)通过商业运作手段实现公益化效果,助推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方向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产业园对园内社会组织通过培训、政策指导、资金扶持等方式,促进园内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另一方面产业园积极牵线搭桥,搭建园内组织和园外爱心企业对接的平台。比如园内的“欣耕工坊”、“蓝色天空”等社会组织,通过与园外爱心企业对接,让这些社会组织生产制作的手工制品、面包等有了销售渠道。通过这种商业运作,园内社会组织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一部分给参与手工制作的残疾人,让他们有了部分生活来源,另一部分利润用于该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种运作,拓宽了园内组织资金的来源,激发了组织活力,让组织的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为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短评:“草根组织”需要扶育、“草根领袖”需培养、公益项目需扶持。社会组织产业园是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也是它们抱团成长的摇篮。园区通过公益创投“牵引”优质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用政策保证质量,专业组织提供周到服务等方式,孕育了更多优秀社会组织和优秀项目,使政府主动为社会组织让渡公共服务空间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园区通过商业化运作,缓解了社会组织资金不足等问题,也为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作出有益探索,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村办帮扶基金会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在苏南一些民营企业较为发达的村级组织如华西村等,不断涌现村办基金会,我省的村办基金会在全国尚属首创。江阴市朱蒋巷帮扶基金会属于非公募慈善基金会,通过开展“一敬五助”帮扶当地群众。发展较好的村办基金会,其模式大致为企业家捐赠、村委会组织、基金会运作。
企业家捐赠。村级经济实力雄厚是村办基金会成立的基础条件。资金募集是基金会运作的关键环节,村办基金会的产生,离不开村级经济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支持。目前已成立的村办基金会中,基本都是乡村经济较为发达的村。此外,村办基金会的成立也同样离不开企业家的热心捐赠。以朱蒋巷帮扶基金会为例,主要由热心公益的查永恩动员村里一批企业家捐赠而成。
村委会组织。朱蒋巷帮扶基金会主要为解决本地区实际公共问题而建立。目前,我国乡村属于“熟人社会”,当地有什么困难,人员之间基本上都了解。由于村委会组织参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当地开展“一敬五助”服务,即敬老、助医、助困、助学、助残、助孤服务。此外,由于村委会组织参与,当地对基金会资金怎么用、用多少都较为清楚,有效避免贪污、浪费、挪用等问题的产生。
基金会运作。一方面健全各种规章制度。2013年,朱蒋巷帮扶基金会先后制定了项目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等制度。加上之前制定的制度,基金会制度体系已初步完善。另一方面严格遵守章程。每月召开理事会,监事列席参加会议,重大事项必须经理事会表决签名通过。基金会人员都必须认真遵守《章程》,而理事长也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目前,随着资金的不断扩大,帮扶基金会积极开展适合本地实际的项目活动。项目运作中,力争使帮扶基金会无论做什么,均按章程和有关制度严格执行,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短评:近年来,村办基金会在我省悄然兴起,从2007年第一家“江苏华仁扶贫发展基金会”,到如今,我省已有十几家村办基金会。村办基金会已成为当地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为当地慈善事业以及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村办基金会模式既有利于弥补部分政府救助的缺位,又有利于形成友爱、互助、真善美为核心的乡村文明,为我国基层基金会这种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段培华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