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标准。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炼就党员干部“金刚不坏之身”。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去年11月,我们通过座谈调研、发放问卷、专家访谈等方式,对全省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强我省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我省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进展
教育主题进一步鲜明凸显。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举办7期省管领导干部学习十八大精神轮训班,共培训近3000名领导干部。部署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坚定三个自信,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专题读书调研活动。面向全省300多万基层党员干部,集中开展年度党员冬训和基层党校轮训。二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组织权威专家、党员干部深化学习,交流体会,在《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笔谈。三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本》学习。组织编撰《中国梦30问》大众理论读本,组织省直报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展示活动。
教育阵地进一步巩固拓展。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各级各类党校坚持“党校姓党”,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制播《时代问答》、《热点观察——十八大精神解读》等电视专题片,赢得社会美誉度。
教育形式进一步丰富创新。以新兴媒介为载体,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微型课堂”、“政治课老师QQ群”、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如赣榆县创设百家“党员之家”专用微博课堂,进行微博互动学习。镇江丹徒区将理论工作与文艺演出相结合,采取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理论“演”出来,深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喜爱。
二、当前我省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对象来看,不同群体存在一定差异。一是年龄差异。党员干部中不同群体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基层部门普遍反映,在学习态度方面,年轻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如老党员高,年轻党员对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更有抵触情绪。年轻党员对“理想信念”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以前的政治课本,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还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二是职级差异。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表现为从上到下逐级递减的态势。一般职级越高,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度与信任度越高。对“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信心上,也是职级越低信心越不足。
从方式方法来看,有效性针对性需要改进提高。从实地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单向施教、简单灌输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自上而下的推动较多,对于后续成效的关注不够,运用新兴传播方式的能力仍显不足。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理想信念的教育最需改进的问题排序依次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考核机制”、“学用结合”、“领导重视”。这反映出目前教育方式方法还缺乏粘合度,不能很好地与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指导性与解释力偏弱,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务虚与务实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平衡。
从机制体制来看,存在一些亟需突破的障碍。一是执行力度。上级单位重视,下级单位易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存在敷衍现象,上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二是组织力度。以前说“党员干部看组织、普通群众讲利益”,现在党员干部也开始讲“自身权益”,如何平衡好党组织与党员个人的关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打独斗很难抓好,但目前存在多头布置、部门间协调不够的矛盾,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三是考评机制。理想信念教育难以建立起量化、刚性的考核标准和绩效评价标准,往往是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做与不做一个样。“理想信念”尚未作为一个权重选项被纳入到实际的考核当中。
从教育主体来看,人才队伍自身的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一是教育人才队伍主体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接受的知识不一样,对待理想信念的看法也就难免有差异,特别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梦”的理解,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二是教育主体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也存在差异。个别人“言传”与“身教”分离;少数人群众观念淡薄,个人自视甚高;还有某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对于理想信念教育事业阳奉阴违。三是基层教育人才仍然匮乏、理论队伍建设滞后。这些一直没能解决的老问题在新形势下束缚了理想信念教育者的创造活力,影响了坚守理想信念的定力。
三、加强新形势下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信仰信念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科学理论是信仰信念的“压舱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构筑共同的思想穹顶。要引导党员干部掌握和练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望远镜”、“显微镜”和“透视镜”,观察和解决问题。
提升贴近度与可信度,努力开展“看不见的”理论教育。只有贴近,受众才能关心;只有贴近,才能引起共鸣。理想信念教育属于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必须接地气、讲实际,才能入脑入心,真正融入党员干部自身的价值认同中。要秉持问题导向,精心选择信念信仰教育主题,从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求面面俱到,务求通俗管用。
切实加强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信仰信念教育在系统推进的同时要适应社会转型变化,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变统一模式为分众模式,努力开创大理论的“小时代”,即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载体的传播。如对于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进行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可以是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方式方法可以是灌输、研讨、渗透。而对于一般群众,应当以大众传播为主,也可以进行一些组织传播,但方式方法应当以渗透为主,尽量避免“硬灌输”,而应施以“软浸润”。对知识分子党员,要着眼于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全面的理论人才队伍。要认真贯彻落实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作风上和能力水平上,全方位提高理论干部队伍素质,以重点扶持、跟踪培养、挂职锻炼为主要措施,不断加强对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的培养力度。各级宣传部门、党校要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任务,对理论教育人才进行分类培训,提高理论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基层理论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着力构建党委领导下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借力“大宣传”的战略思维,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加强信仰信念教育与新闻、文艺、文明创建、外宣等工作的融合,努力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各专项工作的理论思想内涵。推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把信仰信念教育工作当作份内事,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理想信念、倡导理想信念、践行理想信念的浓厚氛围。□
(执笔:李扬、张潇文、袁文、王里)
责任编辑:尤 展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