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立”

发布时间:2014-04-18     作者:王 涛    

 

作者:王 涛

人生在世,似晨露朝茵,如匆匆过客。但人又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没有意义的人生等于提前死亡。”一个社会,芸芸众生,人生观各不相同,因而对人生目的追求和存在意义的看法也五花八门。笔者认为,古人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乃是人生境界和意义的最简练概括,故又称人生“三不朽”之事。

“立德”何以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正所谓,“德者,本也”,无本之木难繁荫,无本之人不成器。“德者,才之帅也”。“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德高”之人受人敬重,从者如流,永不孤独,人们争相仿效学习。当然,“立德”在含义上有层次之分。最高者指创立道德学说、规范、楷模之人,古代如孔丘、孟轲,现代如雷锋、焦裕禄等。我们每个普通人也都有一个“立德”的问题,都应确立高尚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即便身居“陋室”,只要“惟吾德馨”,也能远则口碑流传,影响他人,近则树立家风,教育子孙。

“立功”,古人最早的解释是“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后汉书·班超传》记载了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他认为,“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立功”一词现在的通常含义是“建立功绩”。一般说来,没有突出的功劳和成绩,就谈不上“立功”。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平平庸庸,抱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么,人生肯定缺少波澜、气势和力度,更没有“扬眉吐气”之时、“激昂青云”之地,生命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当然,欲建立功业,既要有敬业、乐业的精神,更要有力气、才气的付出。若两者都不具备,一般说来,则与“立功”无缘。

“立言”,则指的是著书立说。古代只有“鸿儒”才有这个能力。一般的解惑、授业者,考证、演绎者,都谈不上“立言”。孔颖达疏曰:“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这段话是颇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被毛泽东赞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的丁玲曾提倡“一本书主义”,即一个人一辈子能写出一部好书就足以自慰了,此言确实为精到之论。而现在风行的出书买个书号,著文找位“枪手”,制造出的是一大堆“语言垃圾”,连“速朽”也谈不上,当然压根儿说不上“立言”了。

古人虽然对“三立”的次序和地位已排了,但未论及难易。“立言”的条件是“才气”,别的是次要的。君不见,汪精卫满腹经纶,却是卖国老手;周作人著作等身,乃汉奸文人。一般的人,想“立言”是困难的。“立功”也属不易。百姓中立过功的有几人?即使当过兵,“立功”者仍是少数。那么“立德”呢?孔夫子说了一句大实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说明素来“好德”者少,自觉“立德”者稀。为何“少”和“稀”呢?就是因为它本不属于自然属性、天生需要,而是通过后天修养,追求崇高。

但仔细想想,“立德”又是在“三立”中最容易做到的。有何根据呢?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了孟子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写道,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白求恩同志那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同志在学雷锋的题词中说:“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可见,不论谁的能力大小、职位高低、智慧多少,能不能“立德”,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喜不喜好、愿不愿意、想不想做。如果我们人人自觉“立德”,此乃是于国于民于家于己都有利的大好事。

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