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 红
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率先”、“带头”、树“标杆”,才能走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财富双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强化认识:筑牢生态衍生和谐的思想基础
有共识才有力量,有力量才有希望。对于江苏而言,要想以生态文明建设聚合江苏科学发展的新能量,首先必须强化以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使“生态拐点”早日到来的迫切需要。所谓“生态拐点”,是指一种从环境恶化到环境优化的临界变化。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通常是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出现“生态拐点”。江苏的人均GDP在2012年时已超过1万美元,到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已经有条件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来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如果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少作为”、“怕作为”、“懒作为”,“生态拐点”并不会自动到来。从经济增长与改善环境质量的“跷跷板”状态进入到两者协调发展的“鱼和熊掌兼得”境界,取决于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当下,应通过倡导生态文明,更为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环境发展规律,植入绿色GDP,挤出污染GDP,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力促“生态拐点”早日到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江苏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低端产业为主体的生产规模,以低科学含量的经济运行方式,形成了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导致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环境资源消耗的不对称,资源消耗度与资源使用效率的不对称,越来越可能造成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不可调和性、经济发展厚度与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可修复性。在工业生产中,江苏一次能源煤的转化率只有30%,而美国达到85%,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江苏大约是韩国的2.8倍、美国的3.6倍、日本的4.5倍,甚至比印度也要高75%。发达国家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已达70%,而江苏只有38%。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必将严重制约江苏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经济学中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遭遇过的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今天的江苏,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如果不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生态环境,江苏的发展将难从根本上顺应民意和民心。2012年,江苏全省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64.2%,个别城市仅为42.3%,全省雾霾日138天,是2000年的9.2倍。2013年,这一长串数据再次被刷新,全省月平均雾霾日数达23.9天,“领跑”全国,其中仅南京市雾霾日天数就达到259天,为有气象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雾霾天气等污染问题的集中暴露,使群众反映强烈,这警示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深化实践:以生态风韵激发科学发展的新脉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苏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一直在逐步深化。
一方面,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日益清晰,“中国梦”江苏新篇章的谱写愈显浓墨重彩。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按照合理利用资源的思路,大力开展山、水、田综合治理;80年代开始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90年代制定建设“绿色江苏”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新世纪初作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2011年提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2013年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开始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从“环保优先”,到“让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江苏推进生态文明的步伐日益坚定。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越来越有力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十分明显:
——狠抓调结构转方式,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十二五”以来,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1353家,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坚持多管齐下、多方施策,切实加大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力度。一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2013年以灰霾治理为重点,实施了900项大气治理工程,使大型火电机组脱硝比例达到94.3%,所有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二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沿江8市车用汽油升级到国V标准,累计淘汰黄标车28万辆;三是集中抓好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积极开展扬尘排污费征收试点,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立足根本和长远,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构建环境污染防火墙。一是制定全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15大类779块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2.2%;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三是建立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围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代价、生态产品贡献3个方面,确定11项具体指标。
优化路径:三维度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更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着手进一步优化路径。
首先,从经济维度着手。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生态的产业化”和“产业的生态化”结合起来。二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经济大省,江苏必须以低碳经济来均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三是放大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抢占环境和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
其次,从政治维度着手。一是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政府应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制定政策和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执法,加强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从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强化公民生态义务。应通过征收环境税的方式,有效调节公民的经济和生态行为,形成一种生态保护的平衡机制。三是实施合理的人口发展战略。应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四是抵御发达国家生态污染的转嫁。应重视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抵御发达国家的“生态侵略”,并鼓励外商投资于江苏的“绿色产业”。
再次,从文化维度着手。一是注重生态伦理教育。应通过生态伦理教育,强化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增强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应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拓展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和生态软实力观。三是加快形成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是一种科学、理性的生活消费方式,它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础。四是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应引导人们找到人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改变工业文明时代中缺乏理性、消费无限、远离自然、贪欲无度的生活方式,倡导一种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鼓励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提高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