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导向加强农业生态文明的机制建设

发布时间:2014-04-18     作者:蒋佳林    

 

作者:蒋佳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生态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必须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覆盖地域范围广、参与主体多元,且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优化市场导向机制应是当前江苏农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一、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江苏农业生态领域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

市场机制是建立在产权清晰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和对资源进行社会交换的机制。生态要素需要由一定的自然空间承载,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江苏农业生态文明制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完善市场导向机制能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公共荒地”属性,产权归属极容易模糊,从而导致资源保护和收益人缺失,资源极容易遭到破坏或利用开发效益较低。但自然资源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自然资源遭受污染,饮水、空气和食品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证。随着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清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然稀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使“公共荒地”通过制度建设变为城乡居民的“公共福利”高地。

完善市场导向机制能充分发挥生态补偿制度的撬动效应。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江苏农村生态环境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和优化生态补偿制度,可以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转移支付的杠杆作用,促进江苏绿色养殖、绿色加工和绿色消费模式的快速发展。

完善市场导向机制能使农村生态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落到实处。通过进一步完善江苏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规,依据自然资源谁破坏谁付费治理、生态收益权利和义务匹配的原则,按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自然资源归属主体,逆源追究保护收益主体、破坏主体、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监管主体等方面的责任。

二、在加快产业化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江苏生态农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撑机制

目前江苏生态农业大多处于产业化初期,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还不够健全、产业链不够完整,生态农业收益的正外部性,容易导致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失灵,因此其发展速度及质量取决于产业化进程和公共财政的支撑力度。

进一步加快生态种植和养殖产业化进程。针对目前种植业发展过程中有些农户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导致农药化肥施用过多、土壤性能劣化、农产品安全风险增大等情况,应着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产业化组织,实现专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提升种植业的生态收益。生态养殖业要充分利用好公共财政的引导资金,着力在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快产业化进程。

进一步加快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步伐。生态农业产业链较长,涉及的要素复杂、多元。加快江苏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必须着力加快生态农业相关企业的分工步伐,形成从动植物遗传资源保存开发、生态技术推广服务、专业人才服务、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完整的产业链,只要市场想干、愿干、能干好的环节应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坎,对市场不想干、不愿干、干不好的环节,应加大公共财政支撑力度,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公共财政补贴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

进一步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产业化进程。江苏是我国人口密度和土地开发强度最高的省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很艰巨。应通过优化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合同管理的市场化机制,发挥专业公司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骨干作用,着力破除市场壁垒和地区壁垒,为做大做强江苏环保产业提供更多的市场资源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在提升生态农业收益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金融服务机制

工业化初期市场机制主要作用于土地、体力劳动者等初级生产要素。目前江苏已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市场机制将在生态、智力劳动力、知识产权等高级生产要素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方面的专业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好资金的导向作用。

开发符合生态农业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由于生态农业一般都具有投资长、见效慢、缺乏抵押物等特点,传统的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不愿将大量资金投入进来。因此,需要加大与生态农业相关的金融信贷产品开发力度,通过与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未来的产品收益权分享合同进行信贷支持,用参股的方式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力度,使大量农用土地资源与河流、湖泊资源的生态功能得到优化。

鼓励有条件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向证监委提出申请,争取在A股市场发行股票;对一部分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型生态农业企业,鼓励其在创业板发行股票;对符合发行债券条件的生态农业企业,鼓励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工具来降低融资成本。

加大对生态农业保险补贴和免税力度。通过鼓励各类保险企业开展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保险业务,优化大灾保险制度;当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政府对保险企业应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风险的最后保障;通过加快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国内外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来江苏投资;对发展生态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应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

四、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农村是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富集地。随着江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休闲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江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特别注重对农业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应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江苏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苏南、苏中、苏北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新型城镇化作为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市场化开发的主要载体,推进过程中应着力加大对真山真水、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为农民实现持续增收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挖掘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江苏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农业的花卉、植被等各类景观资源既是发展观光农业的必不可少的产业资源,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静谧安逸的田园风光、自给自足的闲情野趣将成为人们渴求的稀缺资源;休闲农业所倡导的慢节奏生产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传统的民居建筑、特色的民俗文化、丰富民间节庆使人们有着更深刻的农业文化体验。

拉长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使生命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成为江苏未来的优势产业。食品安全是当前人们聚焦度很高的社会问题,生命科技产业是当今全球发展最迅猛产业之一。农业生态文化资源是许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目前产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应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江苏农业生态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和市场等资源的融合,通过发展生态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文化资源的附加值,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生态和产业的基础保障。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