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梦想成真的基础性工程

发布时间:2014-04-18     作者:李俊超    

 

作者:李俊超

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与市民同等进入现代社会,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协调城乡关系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农民的梦想所在。

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要求,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八项工程”的重大决策,农业现代化工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工程。围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江苏从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经营、设施装备、生态环境和支持保障等方面,确立了一系列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事关江苏现代化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的梦想能否成真,必须把它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持之以恒更大力度推进。

关于农业现代化,很多人有疑问:现在农民增收可靠打工,农民嫌农村条件差可进城镇,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工程对于江苏这样一个城市化、工业化先行的省份,真的如此重要吗?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结合省情和“三农”工作规律来说话。

首先,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依然是短板。只有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为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应当充分肯定,经过多年建设,江苏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全省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农业成果丰硕,农业的基础条件大大改善,高产稳产农田占耕地比重达到47%,稻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显著提升,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1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3%,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江苏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鱼米之乡”的传统优势赫然彰显,现代农业发展多项指标处全国前列。但也要看到,农业发展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弱势状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务农人员素质下降,农业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谁来种地、有多少地可种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的依赖性却在不断加大。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都永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江苏来说,如何破解“吃饭”与“建设”、“米袋子”与“钱袋子”等两难选择?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不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努力做强农业产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水平,唯有如此,农业才能跟上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并成为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后盾。

其次,农业现代化工程是最直接让农民致富的基础性工程。不可否认,在江苏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农村劳力大量转移至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中来自于务农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有的地方来自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即使这样,依然不可忽视农业对于农民就业增收的基础性作用。就全省来说,务农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以2012年为例,农村居民家庭的农林牧渔收入占比为34.7%,而同期外出就业收入占比为16.8%,财产性收入占比为4.6%,转移性收入占比为8.1%。这是全省农民的平均数,相对于职业农民来说,务农收入水平对其总收入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兼业农民来说,务农收入则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托底作用,因为工资性收入可能会随着经济形势的起伏有较大波动,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直接的农业收入是目前我省农民最可靠的来源,当然农业收入也有不确定性,但其具有多渠道、多元化的特点,就像农民自己说的“东边损失西边补”,粮田收入低了、大棚效益可能会高,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强一些。再从就业角度看,农业是农民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也是农民据以应对外出就业风险最可靠的“保险单”。在就业结构上,2012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2620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796万人,占30.4%。其他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是抵不上农业。当然地区间有差异,苏南地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8.8%,苏中地区是21.8%,苏北地区是41.0%。但不管是苏南、苏中,还是苏北,农业仍然吸纳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对这些务农的农民来说,农业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谋生之源。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务农效益和收入,才能为广大农民改变命运提供物质保证。放眼更长的历史进程,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永恒产业。产业永恒就决定了农民职业的永恒。对职业农民来说,农业的现代化永远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政治地位,以及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农业现代化工程对解决农村发展中各种矛盾问题有重要导向作用。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先后组织实施了四轮农村实事工程和村庄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省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水、电、路、公交、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七通”,免费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但相对于城市建设,农村发展依然明显滞后,一些地方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差,农村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有人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中国的城乡现状,大意是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则像非洲。对江苏来说,城乡差距当然远没有那么大,但也提醒我们正视这一问题,有一定道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就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二元结构问题。有人说,农村发展问题,光靠发展现代农业就能解决吗?笔者的判断是,农村发展固然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支撑。譬如二三产业的反哺、城市化的带动等,但万万不可少了农村主要产业,即农业本身的强大。特别是今后随着产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农村不可能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工商运建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会相对聚焦于农业自身的发展。这样,如果离开了农业现代化,广袤的农村就会像抽了脊梁的“残疾人”。按照舒尔茨的理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必须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投入收益率,必然要对农业的生产条件提出显著有别于传统农业的改造要求,交通、供水、电力、通信,乃至金融、保险业等,必须进行相应的提档升级,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这改造的过程,必然会带动农村面貌的变化。同时,职业农民也有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在满足这些要求的过程中,同样会大幅度放大农村的生活需求,创造出更多市场空间,促进农村多个产业的发展繁荣。这些都可以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成功路子中找到例证,所以说农业现代化工程对农村发展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抓纲带目的基础性工程。

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工程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排斥农业外部力量支撑的必要性。建成农业现代化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历史进程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能就农业抓农业,工业化、城镇化的实现程度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总而言之,做好江苏的“三农”工作,必须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总抓手,凝心聚力、矢志不移地推进。各行各业要从全局的角度,真心诚意地关注、支持、投身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省农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尤 健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