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4-04-18     作者:吴沛良    

 

 

作者:吴沛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明确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重大决策,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扎实推动农村改革各项措施落实

深化改革是今年重中之重的任务,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有力有序地推进农村改革。突出抓好“三个一批”,即全面推进一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要求、各方有共识的改革,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等江苏已先行先试、取得成功经验的改革,要不断总结、拓展和深化,争取更大成效;积极推动一批部省级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对国家和省里明确要开展的试点,要积极争取、主动对接,今年重点在农民合作组织融资改革、重大农业投资项目绩效评估、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试点,为全面推进改革探索路径;探索研究一批长期的改革举措,对认识还有争议、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前做好“功课”,争取工作主动。当前,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我省从2009年起在全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13个省辖市都开展了试点,其中海门、高邮、高淳、铜山、昆山、兴化等6个县(市、区)是农业部试点。到2013年底,全省完成近2000个村的登记。下一步,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类处置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要扩大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各地在开展登记工作中要采取先易后难、简便易行、农民认可的方法,确权要尽可能确地,做到一户一图或者一组一图;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向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建立登记簿,推动信息化登记系统建设。确股确权的须按程序报批,进一步探索完善昆山等地的试点做法,对承包地四至不清、地貌变动大、人均面积少、已集中规模流转并完成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个别地方,可以采取确股确权的办法,颁发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股权证书。

(二)大力发展以农户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一个大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户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保留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核,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规模经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土地集中型,一种是统一服务型。目前,各地推进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很高,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但也有的地方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来推动,盲目追求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导致工商资本与农民争地争利,“老板”来了把“老乡”给挤了。发展规模经营特别是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大多数农民增收为前提,以提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为目标;必须与当地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革新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解决好“谁来种地”、“种多少地”问题。关于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江苏工商资本实力强,投资农业积极性高,既要积极鼓励,又要加强引导。

(三)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农民财产权利市场化的重要“通道”。中央提出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平、规范运行。依托县、乡农经机构或已有的产权市场、土地流转等平台,加快建设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乡镇设立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产权交易,促进各类农村产权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积极引导农村各类产权进场交易。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资源使用权、林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农村房屋租赁、财政支持农村小型工程招投标等进场交易。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科学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交易规则、登记鉴证、动态报价、转让拍卖、网络竞价、资金结算、收费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明确交易主体、交易品种、交易规则、业务范围、经营模式、配套政策等。

(四)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发展现代种业仅仅靠投入不行,关键要靠机制。要围绕现代种业强省建设,把种业体制机制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种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科研单位“育”品种、种业企业“推”品种,“两张皮”的问题十分突出。“育繁推一体化”喊了这么多年没有解决,核心是体制问题,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进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分离。坚持品种审定面向企业的导向,打破所有制、地区和部门利益壁垒,引导商业化育种人才和种质资源向企业流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五)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要把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作为重大突破口,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金融保险服务“三农”发展的新机制。深化农民合作社融资改革。逐步扩大融资改革试点范围,争取覆盖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要推进合作社与领办单位财务分开、管理分开、经营分开、项目分开“四个分开”,建立农民合作社信用评定机制,对农民合作社评级授信,规范农民合作社信贷融资。创新农业抵押担保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开展土地、宅基地、林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新模式。推动农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不同农业产业特点的农业金融产品,开展种养大户生产经营贷款、农产品质押贷款、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农机融资租赁和按揭贷款,推进蔬菜大棚、养殖圈舍、果园、茶园抵押贷款。要积极推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主要农产品保费补贴,增加农业保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

二、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一手抓深化农村改革,一手抓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为主抓手,突出抓好六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要坚持把重要农产品稳产、提质、保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要突出优势增产模式、优势粮食功能区、优势经营主体,深入推进高产增效创建,大力推广粮食周年增产、技术集成创新增产、规模经营增产等模式,加强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集中育供秧工作,推动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着力打造一批“亩产吨粮县”。转变“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加快实施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强化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推进蔬菜生产设施升级优化。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畜禽主产县生产能力建设,苏南主销区要稳定提高主要畜产品自给率。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特别是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开展禽类交易市场大检查,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二)严把农产品质量“产、管”两道关。农业部已决定2014年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突出位置,严把“产”和“管”两个关口。生产上要突出标准化。坚持绿色生产理念,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推广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绿色防控等技术,引导发展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科学合理用肥、用药、用料,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要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推行《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农产品全过程管理体系。强化县乡两级监管责任,加快以乡镇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日常监管和巡查制度。要坚持“检打联动”,增加农产品质量监测频次,深入开展禁限用高毒农药、瘦肉精和农资打假等专项治理行动,及时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构建“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推广机制。科技是农业发展新“三大支柱”之一。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站稳强农富民落脚点。“顶天”就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聚焦研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要大力推进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循环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立地”就是把专家技术转化为农民技术、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推行“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示范户”模式,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专家与村社对接,实现信息到村、知识到人、技术到田。

(四)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把农业发展思路从“保供增收”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上来,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文明林业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植树造林、森林抚育与绿色村庄建设。着力提升绿化总量和树种多样性,营建绿色农村宜居环境。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推进自然湿地保护和退化农业湿地修复,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38%。启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试点、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依托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依托三品、外向型基地等建设26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依托种养企业建设5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在全省培植建设1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整村发展,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由“单兵作战”到“集群发展”,打造魅力休闲乡村品牌。

(五)持之以恒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自然灾害一直是农业的心腹大患,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要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和运行管护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调动农民和合作社参与建管的积极性。更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举措,强化耕地地力建设,集成推广应用以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技术,建立地力培肥综合示范区,做到建成一块、巩固一块,带动一块。加强农田排灌设施建设,推进沿海滩涂、丘陵山区、黄河故道、沿江高沙土等后备农业资源开发。更大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研发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的农机化技术,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作业,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设备的集成配套,支持粮食烘干、农机库等设施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扩大精准监测控制、智能化养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示范应用。

(六)突出扶持低收入农户群体增收。我省农民收入连续10年较快增长,在较高平台上保持这样的增速,难度在不断加大,必须在稳住基本面的同时,主攻重点难点,培植新的增长点。要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高效农业。农民增收既要看“平均数”,更要重视“最低数”。六个重点片区和黄河故道地区既是农民收入“低洼区”、农村面貌最需改善的地区,同时也是增产增效增收潜力最大的地区。要把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财政支农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持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项目扶持分享机制,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鼓励和扶持农民创业就业。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有效保护和扩大农民财产权益,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作者系省农委主任)

责任编辑:戈尚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