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4-06-17    

  文/甄 峰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针对当前城镇化推进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孤岛”困境,也将有利于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居民的宜居宜业,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规划》明确并强调了将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体包括了信息网络、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六大方面的智慧化。这为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也对我们如何更加智慧地发展和建设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本、智能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发展质量,一个以人为本、高效智能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是必须的。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公共服务则是城市公共部门向城市居民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总体上得到很大改善,体系已经基本健全。但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及其布局、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教育、医疗、交通、环境、防洪防汛等方面问题仍然在困扰着城市居民,能源电力供应等也常常令企业纠结,这势必会影响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框架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就是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智慧城市是以智能城市为主体和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了城市“人本”与“技术”智慧推动城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智慧城市本身就需要建设“宽带无线城域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它们是智慧城市基本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将物联网、移动信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并有利于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整合效应。同时,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社交网站、视频监控、传感器等会产生具有重大商业和学术价值的大数据。利用这些大数据,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即时发现基础设施运行及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了解市民和企业的需求,打造人本、智能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与企业运营

  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恰恰为其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在特定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信息产业再升级和信息技术创新引导的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变革。智慧城市产业经济也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化而产生深刻的嬗变,具体表现在“智慧产业”形成与发展、传统产业“智慧调适”两大方面。借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可以改善城市经济环境,振兴传统产业并延长产业链。同时,就企业而言,能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首先要打造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加快融入现代工业与制造业的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成果。其次,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创新并培育新型业态。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众多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SP),以及系统集成商等合作伙伴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强大的移动信息产业联盟。第三,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智慧服务业的发展,也将会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包括设备制造、终端制造、软件开发等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打造智慧产业链,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成本节约、绿色低碳的企业运营模式,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动力。

  集约、低碳的城乡空间布局

  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与空间布局的优化,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城市要素流动及空间结构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手段,从而帮助我们实现智慧化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布局,打造集约、低碳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各种智能化的流要素是城乡之间、城市功能区之间联系的循环系统。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和空间之间的要素流动,进行资本、物质、能源、技术、人才的交换,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凭借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不同空间要素流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的智慧化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通过密布的传感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及其应用系统,我们能够获取大数据以分析和处理城市居民、企业活动信息,并整合进现有的规划体系中,创造新的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使得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和服务城市市民、企业与政府的能力不断加强。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遵循集约高效、绿色循环的理念,具体来说要从规划设计上考虑研发工作、生活居住、商业服务、休闲游憩相互交织的功能组团,增强地区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智慧城市交通网络。同时,加快建设智能建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

  智慧、为民的城市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并已经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面临多种城市病的困扰。这些城市病的产生,除了基础设施供应及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因素,也对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在整个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如果说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是“智”的话,城市活动的组织、城市管理与制度创新则体现了“慧”,也就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展现出的富有远见的未来发展之路,让国内各大城市找到了一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变革城市治理模式的途径。

  城市治理也经历了电子政务、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类似转变,较为突出的是公众参与领域。传统的政府单向型决策模式正处在向市民共治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且深为政府与市民所认同。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政府机构间的组织和程序的变革,促进以公民为中心的改革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使其成为智慧城市构建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新形式的工具去仔细观察城市居民使用城市的方式,进而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智慧城市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明智的管理。对于城市管理来讲,有助于改变原有的条块分割、层次分明的管理体制,立足于城乡一体、部门整合、空间优化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作者系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戈尚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