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 湧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全省拥有的高校和科学仪器设备、科技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以及各类研究实验基地数全国第一,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需要。
现状与成效
公益性科技资源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我省共投入7.40亿元,建成16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19家公益研发服务平台。其中,省大型仪器平台拥有入网仪器设备3110台(套),提供样品测试服务149万次;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建有专业种质资源库(圃)47个,提供信息共享服务近5万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专利数据7000万条,服务企业1000余家。
科技服务体系优势逐步显现。到2013年,全省共投入33.36亿元,建有省级专业技术服务中心197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55家,其中国家级107家、省级253家,孵化面积达24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万家。到2012年,全省建有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64家,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600余家。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多业态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我省各地政府、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700余个,98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施合作项目15000余项,建立校企联盟8400余个,企业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省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等,基本形成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问题与差距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美国建立以“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为核心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等地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我省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政策法规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补偿、监督、考核和评估机制。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区域差距有待缩小。截至2012年,全省35家公益性科技资源平台中南京有25家,占全省总数的71.4%,宿迁、连云港、盐城还没有;全省有专业技术服务中心197家,南京、无锡、苏州数量位居全省前三,分别是49家、27家和25家,宿迁、盐城分别只有7家和8家。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市场运作有待规范。我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科技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没有实现有效对接,科技成果产业化还有待加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没有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自愿交易与竞争。全省没有形成科技服务机构网络化协作机制,缺乏专业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和服务人才团队。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受传统封闭思想影响,整合共享能使“自己受益”的观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社会意识和以共享为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氛围还有待强化。此外,我省尚未成立跨区域、跨系统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的固有管理体制弊端有待解决。
对策与建议
加强组织协调,搭建科技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集成创新资源,以开放共享为核心、整合集成为主线,形成全省层面科学高效、协调有序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跨行政区域的科技条件共享协作中心、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全省层面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明确专业服务机构作为平台的核心运营与服务载体,负责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具体实施。统筹现有江苏省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江苏科技文献资源网、江苏省高新技术服务中心门户网站等省级科技资源汇聚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江苏科技资源共享网。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科技资源整合共享权益秩序。加强我省科技资源整合共享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出台《江苏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保障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权益秩序。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调动科技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开放共享、合作使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谁开放,谁受益”,“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加大对全省创新创业服务中介机构的培育和扶持,激励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成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桥梁,资源需求方与资源供给方对接的枢纽,充分体现“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
规范市场运作,提高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创新绩效。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健全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市场导向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共享模式。加快构建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平台,着力提高政府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制定合作政策和相关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活动由企业主导,助推企业成为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主体。大力建设市场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深度挖掘企业需求,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科技资源的对接和流动、转移的顺畅。
统筹投入渠道,优化科技资源整合共享配置结构。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本、风险投资资金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优化我省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投入配置结构。聚焦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统筹规划我省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提高资金集中度和使用效率。推进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和科研设施共享服务后补助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将仪器设备加入省、市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分产业领域遴选一批省级开放实验室。
重视协同创新,拓展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合作层次。发挥我省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填补创新主体拥有资源与所需资源之间的缺口。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业链、创新链层面的有机融合,促进政产学研共享创新资源和协同创新。加强技术转移,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和能力建设,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扩大国际开放合作,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外同行企业进行专利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组建技术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发展的合作机制。
引领创新意识,营造科技资源整合共享良好环境。通过省科技厅门户网站、江苏科技资源共享网等渠道,广泛宣传“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理念,增强全社会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意识。实施知识产权强省工程,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破解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解决与法律责任等难题,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敢冒风险、善于创新、崇尚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倡导建立开放共享的核心价值观,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业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应用。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尤 展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