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方向。江苏各地各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成果增多,创新氛围渐浓,区域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我们从城市、园区、高校、院所、企业等多角度采撷“浪花”朵朵,展示江苏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以改革为动力 打造科技创新名城
南京,作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力求以政策体制的创新突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将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科学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新路。
以政策法规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2011年南京出台了《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决定》以及与之配套的八项行动计划,形成“1+8”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2012年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出台《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从破解科技创业者的身份之忧、提高科技人员与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解决科技创业企业初创期难题三个方面,鼓励推动全市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业,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2013年与省科技厅、省人才办联合印发《在宁高校与南京互动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文件,建立政府与高校之间更加直接、有效的联系,促进高校创新力向南京发展竞争力转变。与此同时先后出台《南京市技术市场促进条例》、《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南京市促进技术转移条例》、《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等四部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法制环境。截至2013年底,全市集聚“321”人才1137名,其中领军型人才946名,科技创业家62名,“千人计划”专家129名,在孵科技型企业217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8家。
以改革探索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科技与金融融合,助推科技创新创业。2013年,全市“科技银行”数达到9家,共发放科技贷款658笔,贷款金额达27.58亿元。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对接。2013年,全市立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0余项,支持经费近2亿元,并争取省成果转化专项、产学研合作专项支持2亿元。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培育专利技术交易的市场服务体系。2013年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21549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69.83亿元,技术交易额135.61亿元。创新企业技术开发机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南京。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将“南京市科技局”改为“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部省市联席会议制度。对园区、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下放管理权限,促进大学创新创业向科技园集中、开发区和产业园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在2013年度国家科技部进行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南京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创新考核机制,调整考核方式,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真正转向创新创业。
以载体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推进南京麒麟生态科技园、高新区、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新规划的中国(南京)软件谷以及一批开发区科技“园中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全市累计建有市级以上大学科技园29家,市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32家,国家“2011计划”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4家、省级产业协同创新基地5家。
以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突出“人才引领、科技创业”,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大力实施紫金人才计划和“321”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截至2013年底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南京落户总数达2153名。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南京呈现出海内外人才快速聚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创业环境优化提升、新兴产业突飞猛进的蓬勃发展态势。
以内涵式发展 实现园区新突破
常州科教城近年来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理念,由形态建设转向内涵发展,在集聚创新资源、孵化创新企业、引育创新人才、汇聚创新资本、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都取得崭新的成绩,被誉为常州市的“创新之核”。在《创业邦》杂志评选的2013年中国最佳创业园区中名列第二,并获评最具潜力的创业园区。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成立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在常州实现省属大型科研平台重大突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以常州科教城为主体申报的中德创新园区,被成功列入中国政府与欧盟的城镇化伙伴计划。出台《常州科教城公共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奖励办法》,支持和激励研发机构与企业对接,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3年园区产学研合作经费总额达2.2亿元。
创新企业集群加速发展。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大先导产业,加大招引和培育力度,突出骨干企业领航,大力发展企业集群。2013年新增营收亿元以上企业2家,总数达到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达23家;新增双软企业6家,累计达31家。
创新人才引育持续深化。2013年园区签约引进“龙城英才”计划项目111个,海归创新创业团队累计403个;园区晋级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由江苏省政府和国家人社部共同支持建设。园区科技人才总数达到1.55万人,其中4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1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
创新生态体系初始构建。科技金融中心成功申报为全省首批创投业集聚区,为创新企业发展提供金融、营销、服务的解决方案。建立了市区联动行政服务中心,推行行政许可一站式服务,彻底改写了科教城“有园无政”的历史,2013年为园区各类人才解决问题272项。
注重内涵发展,获取丰厚回报。2013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50%;新增申请专利1531件,完成全年目标的153%。面向未来,常州科教城将以应用开发与市场集成为基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内涵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奋力开创园区与时俱进的新局面。
以深化制度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东南大学近年来立足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人才特质,围绕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贡献”两大主题,着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内涵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东大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加快构建具有东大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东南大学牢记办学宗旨和使命,先后通过优化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建立学术特区、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东南大学章程》成为教育部首批核准实施的六个大学章程之一。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五年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其中2011年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3年度,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二等奖4项,涵盖三大奖项,获奖数并列全国高校第5,再创新高。
明确政策导向,引领科技创新。围绕重大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在职称评价方面,鼓励教师承接大项目、大工程,推动大成果转化;二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益,发明人或技术团队成员享有的收益不低于60%;三是在对院系及教师考核中,产学研合作相关数据均纳入核心考核指标。
以“2011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学校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东南大学紧紧抓住创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契机,完善人事评聘,优化学科评估,坚持创新贡献导向,深化分类评价和注重人文精神,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策划、培育组建、申报认定及运行管理工作,目前学校各级各类协同创新中心达到8个。2013年东南大学发明专利申请1611件,发明专利授权668件,多年来一直位列江苏高校第一,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同时,学校重视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13年发明专利转化和应用554项,对江苏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助推明显。
东南大学坚持探索具有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向着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以智库建设 提升决策咨询水准
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是江苏省政府宏观决策咨询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组建近两年来,主动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决策需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初步建成了“准确、及时、高效”的满足多层次决策需求的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体系,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厅局与地方各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服务支撑。
积极参与国家软科学及自然科学和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并获充分认可。通过独立承担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先后参与完成《创新型省份评价指标研究》等7项国家软科学项目及任务,以及《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模式与应用研究》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报告得到专家一致认可。
取得多项省级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主持研究完成《江苏省科技创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等7项省社科研究课题和《江苏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年度报告》等20多项省级软科学项目及研究任务,获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参与研究制定的《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方案》于2013年5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准,使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的省份。
高质量完成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任务并获一致好评。通过委托调研、项目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形式,接受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委等部门和苏州、盐城、高邮等地市,以及多家高新区委托,高质量完成《人才工作报告》、《江苏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专项规划》以及地方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等委托任务60多项。研究工作获得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委等部门的充分肯定,提交的研究报告及规划为地方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不断加强创新性研究,致力于打造江苏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开放竞争、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科技决策智库。
以招才引智 创新发展生态农业
镇江市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在镇江水禽研究所和丹徒畜禽生态养殖场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农业科技企业,主要从事国外引智项目“稻鸭共作技术”和“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工作。公司以“科技、生态、环保、高效”为发展理念,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已成为镇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农业遇到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等严峻挑战,耕地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污染严重,出路在于科学养殖、科学种植,走生态环保之路。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从日本、韩国引进的一项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环保有机农业技术,生产有机猪肉。由于日本、韩国与中国的国情、气候等方面有所不同,天成公司对引进的发酵床技术,在菌种的采集、发酵床养殖棚的设计建造、环境温度湿度的调控、发酵床的构造、垫料的节省替代、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拓展到鸡、鸭、鹅、羊等的养殖,形成了适于中国南方的发酵床养殖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2011年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目前已推广到福建、安徽等9省,并作为四川地震灾区的援建项目,在四川绵竹市成功示范推广。
稻鸭共作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一项生态有机农业技术,将雏鸭放入稻田,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优质、安全的大米和鸭肉,现已推广到浙江、河南等省,2010年作为援疆项目,推广到新疆的伊犁。
以往在稻鸭共作有机米的生产过程中,多选用日本的稻米品种,产量上不去,每亩多在250-300公斤。为了突破产量“瓶颈”,公司进行了技术攻关,2013年在1.8亩的试验田上,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采用稻鸭技术,结合养鸭污水浇灌,亩产达576公斤,实现了优食味、高产与有机种植的统一。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优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发酵床养殖与稻鸭共作发展势头很好。公司将在生态、环保、有机农业的土地上不断耕耘,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