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跃建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支持下,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市场化的过程。我省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大力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模式,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0000项,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省专利总量的64.4%和7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实现了“以产定研、以研促产、优势叠加”。
一、推动科教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
产学研协同创新最早是从做研发项目开始的,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把工作的重心实时调整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积极引导产学研合作共建企业研发机构。我省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鼓励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今年又启动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工程以大幅提升研发机构质量和能力,在面上建成万家企业研发机构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一千家示范性企业研发机构和一百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体系。到2013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超6000家,建有比例超过85%。
其次,大力支持企业完善人才工作站点。科技人才缺乏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整合各类计划和资金,积极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设立“企业创新岗”,推动企业成为选才、引才、用才的主体。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85人,其中创业类占全国的近30%。
第三,帮助企业落实各类创新优惠政策。我们鼓励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把技术开发与政策咨询结合起来,辅导企业懂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重点政策。2013年全省企业享受各类科技税收减免230亿元,超过财政科技资金对企业的支持金额。
二、建设新型多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着力推进科教协同创新基地建设。近年来,我省建设了苏州纳米技术、泰州生物医药、南京通信与网络3个国家级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培育了7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布局了无锡传感网产业、武进半导体照明产业、苏州医疗器械产业等23个省级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引导各地差别化集聚创新资源、错位发展,打造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业链和创新链完善、创新活力旺盛、竞争优势显著的产业高地。
着力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我省于2013年启动建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为根本,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建成需求引导、多元共建、统分结合、体系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新型研发组织。
着力支持高校院所到地方建设独立研发实体。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各类科技园区,重点引进国内一流科教单位(大型央企)或海外创新团队,共建具备产业技术研发、专业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综合服务等功能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探索开放创新与产业集聚协同互动的运行机制。至2013年全省各地与高校院所设立各类新型研发机构289个,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0多个,建立校企联盟8000多个。
三、建立高效有序的产学研促进体系,是缩短合作路径、大幅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益的重要条件
加强与国家部委的会商,力争先行先试。2006年,我省与科技部建立了部省会商机制,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2012年,我省又与教育部、科技部签署了《关于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撑江苏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合作协议书》,率先开展科教协同创新试点,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与重点科教单位的合作,加强顶层设计。我省率先在全国构建了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重点科教单位全面合作的工作格局,集聚更多的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落户我省。
促进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提高工作合力。成立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指导全省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工作。科技、财政、教育等8部门组建省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每年定期会面商议,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全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
我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江苏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必将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第一,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充分释放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首先取决于制度安排。其中重点是知识产权激励制度。要积极营造激励创造、保护产权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形成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动力机制。要改革高等院校科研考评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更加强调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持续有效的产学研协同需要以诚信体系为基础,这就需要建立社会信息系统、评价和监督系统,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达到应有的目的。
第二,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激活产学研合作需求,大力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产学研协同的过程,是以新技术为核心的价值链形成扩展的过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激活产学研合作需求,构建有江苏特色的技术转移体系,是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的重要任务。在技术转移体系中,各主体都应该有明确的、基于市场的定位,处理好相互间的利益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的过程。
第三,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产学研协同,是利益共享基础上基于市场的合作,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市场的作用,就必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加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优化政策激励,积极发挥营造创新环境、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竞争秩序的作用,让企业更多地感受到产学研协同的利益,从而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对产学研主体创新活动的支持,要建立在市场作用的基础上,采取“杠杆投入”和“责任投入”的方式,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产学研协同水平的提升。
(作者系省科技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戈尚达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