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现象探究

发布时间:2014-07-25    

  文/江苏省社科院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劳模代表讲话时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新时代,如何弘扬好劳模精神、发挥好劳模作用?南通海事局劳模群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与突出的工作业绩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现象及其特征


  南通海事局建局10多年来已成功培树了1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6个地市级共11名劳模,特别是2008年和2011年分别有3人同时获得“南通市劳模”称号,被南通市文明委列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重大宣传典型,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由此崛起。

  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新时代的劳模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出大力,流大汗”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转变。南通海事“劳模群体”不仅有传统劳模的美德,更有新时期劳模的特质。

  “四特”精神展风采。在实践中,南通海事局形成了“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争先”的“四特”精神,用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南通海事人去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南通沿海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是水上施工条件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海域之一。劳模姚建军带领的团队以步履“丈量”海港的豪迈气魄履行职责,取得了海上施工零事故、人员零伤亡、环境零污染的突出业绩。劳模们在“四个特别”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凸显了劳模的核心内涵。

  忠于职守勇担当。南通海事“劳模群体”最突出的品格就是忠诚与责任。在为苏通大桥建设保驾护航时,南通海事人喊出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苏通大桥”的庄严承诺。正是这种责任心,使南通海事人创下了550多万艘次船舶通过大桥“零碰撞”的记录,也因此诞生了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一个江苏省劳模。

  精于专业善创新。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立足专业优势,既严格执法,又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融入江海大开发的历史进程,找准海事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为“黄金水道”出“黄金效益”谋划“金点子”。南通海事人年均撰写调研报告20余篇,有关江海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政府高度重视,成为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在专业执法服务的基础上善于创新是海事“劳模群体”成绩斐然的一个重要因素。

  扎根一线显本色。姜新2007年被绶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是大桥海事处行政检查员;崔建民2006年被评为省级劳模时是大桥海事处处长;孙敬东2011年被评为省级劳模时是崇川海事处处长;姚建军2008年被评为市级劳模时是如东海事处行政检查员;今年被评为南通市先进工作者的王锴梁是交管中心最一线的值班员……南通海事局劳模们的成绩都是在基层一线干出来的,他们获得荣誉后仍然坚守在基层一线,保持着劳模的本色。

  争先创优风气正。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起来一个劳模倒掉一片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突破了这个怪圈。南通海事局全局上下形成了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格外浓烈。11个劳模身后站着一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南通海事人。在劳模精神感召下,“优秀青年群体”也初步显现,2012年,共有8人次获得“航海青年奋进奖”、“直属海事系统优秀青年”、“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


  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现象可持续的再生机制


  十多年来,南通海事局劳模辈出,其中蕴含着产生劳模的可持续再生机制。这个劳模再生机制有三个核心要素:党建引领、文化激励、组织培树,三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一是党建引领。南通海事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劳模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南通海事局提出“安全监管开展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海事服务延伸到哪里,党建就保障到哪里”党建目标,在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船舶流量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实现了辖区事故量逐年下降,水上搜救成功率连续9年保持在95%以上。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将支部建到了江海开发的最前线。成功创建了以“真情365”、“安全之声”、“海港先锋”为代表的10个支部党建品牌,把每个党支部都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南通海事局正式职工200多名,其中党员就有120多名。无论是世博安保、打击超载等专项活动,还是险情处置、水上搜救等危急关头,党员总是冲锋在前。

  二是文化激励。多年来,南通海事局吸收江海地域文化和海事行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有效地发挥了文化的灵魂、浸润和渗透作用。南通海事局着力把海事文化的内涵融入到中心工作中,在服务发展实践中塑造了“水上长安南通”安全品牌、“江海开发先锋号”服务品牌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打造了“南通海事文化节”这一远近驰名的文化名片,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大力弘扬南通海事“四特”精神,强化“尚文、守责、融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金字塔”型文化体系……通过文化激励,极大地增强了单位的软实力和职工的精神动力,为劳模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为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的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是组织培树。南通海事局结合自身实际,创造了“挖选树育推”五字工作法:立足基层“挖”典型,注重典型的群众性;严格标准“选”典型,确保典型的代表性;围绕中心“树”典型,突出典型的时代性;多措并举“育”典型,永葆典型的先进性;精心策划“推”典型,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南通海事局把“培”、“树”两张皮紧密结合。在“培”方面,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海事人才,其中又以“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特征最为明显。11名劳模中,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7人具有本科学历;2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3人具有工程师职称。在“树”方面,树立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先进性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先进典型,这些典型90%以上来自基层执法一线,在众多典型的示范激励下,佼佼者最终脱颖而出,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荣获“劳模”称号。


  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现象的借鉴意义


  正确定位,明确组织使命。面对南通江海大开发的机遇,南通海事局党组站在思想解放和创新实践的前沿,将履行国家水上安全监管的使命与服务地方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明确了组织使命,使全局上下干有方向、行有目标。

  主动服务,提升组织形象。南通海事局把主动服务、专业服务、创新服务融为一体,为江海大开发献计献策,极大地提升了海事人的形象,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的产生正是该局长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赢得社会认同的结果。

  创先争优,扩大群众基础。南通海事“劳模群体”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是有浓厚的争先创优氛围,通过开展“全局争一流、党员争先锋”、“评选十大先进典型”、“创先争优每月一星”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争当先进典型的积极性。二是有良好的评优机制,坚持“注重实绩、民主集中、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真正把品德好、能力强、评价高的同志选出来。

  正确引导,发挥雁阵效应。南通海事局十多年来不仅连续涌现了11个劳模,更是带出了一批创先争优的先进团队,正是这些优秀团队的出色工作,使南通海事局的各项工作获得了各界一致肯定。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规范了工作,树立了正气,营造了环境,培养了人才,发挥了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雁阵效应。

  文化引领,构筑精神家园。南通海事局的组织文化建设为“劳模群体”产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特色海事文化建设为先导,有力地提升了安全监管和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先进典型的持续涌现。

  责任编辑:尤 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