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仲丹
作家王跃文是以写官场小说著称的,他多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前几年,他在参观山西的“皇城相府”时忽生灵感,要为“相府”主人清代康熙年间的大臣陈廷敬写部小说。这就有了今天为人关注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
陈廷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原名陈敬,因科举会试时有两个陈敬名列进士名单,被顺治皇帝赐名廷敬。他是清代前期的能臣,又以清廉出名,史书上对他有“清勤”的评价。为官近50年兢兢业业,政绩斐然,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是“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清官的廉俭官员代不乏出。与陈廷敬同时代就有一个叫于成龙的官员,在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为“卓异”,并以“天下廉吏第一”的名声闻名朝野。至今他的形象还活跃在舞台上,他的事迹是廉政教育的好教材。《大清相国》中也提到此人。陈廷敬、于成龙是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与之相对的反面人物更多,把持朝政、贪渎弄权的明珠、索额图,表面勤谨、实则阴险的徐乾学,趋炎附势、善谋私利的高士奇。
读小说除有怡情悦意的作用外,还有观世态、明事理、启哲思的功用。毛泽东曾提倡读《红楼梦》,以之来认识封建社会;恩格斯曾称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是了解19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同时历史又是现实的镜像,这使历史小说更添了一层意义,以其来做现实的镜鉴。读《大清相国》,其中有些情节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陈廷敬任钦差去外省办事,地方上为糊弄他做尽表面文章。在山东遇到敲锣打鼓“自愿”称颂巡抚的百姓。山西阳曲知县为显清廉让儿子当轿夫,还弄出百姓“自愿”捐建龙亭的事,以致陈廷敬在了解真相后得出一个结论,地方上所谓百姓的“自愿”大多有蹊跷。这种为迎接上面检查做假,热衷搞花架子政绩工程的事至今仍常见不鲜。
作为以古况今的正面人物,《大清相国》塑造的陈廷敬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今人仿效。首先是他的廉洁。清朝官员的俸禄是比较低的,小说中对此有描述,陈廷敬还就此向皇帝上奏:“皇上,如今一个知县,年俸四十五两银子。天下有谁相信,知县是靠这四十五两银子过活的?”这样的低薪使得不少官员都有点经济问题,而陈廷敬则廉洁自持,即使遭人诬陷也最终还以清白。他曾主管铸钱,依循陋规捞钱的机会很多,多少人想以钱财结交他以换取利益,他却始终能清白做人,不染纤尘。
其次是他卓有成效的实心办事。陈廷敬是廉臣,更是个能臣。通常有能力的官员问题也多,呈现出两头冒尖的特点。但《大清相国》则将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刻划出一个作为理想官员的陈廷敬。书中有一段描写他管理钱法。当时金融混乱,市面上铜钱短缺,不便国计民用。他很快查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铜钱的铜价已超过面值,使得私商偷偷熔化铜钱为铜块牟利,应对的办法是减少铜钱铜的分量。宝泉局的官员交接时从不盘点仓库,他不怕麻烦,坚持盘点,发现了仓库的巨额亏空。为增加铸钱所需铜的原料来源,他提出减少税收,鼓励民间采铜。这一系列的整顿措施,解决了当时钱法混乱的难题。
再次是他的韬略气度。官场险恶,康熙年间的名臣多难有善终,而陈廷敬却宦海浮沉半个世纪终得荣归故里,并在青史上留下美名。从小说中我们能看出他胸有韬略,处理棘手的问题舒缓有度。如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高士奇做了不少坏事,也曾设圈套陷害陈廷敬,但他能沉得住气,等高士奇劣迹昭著时再由别人出面发难参劾。但这种韬略并不是心机,人与人应相互信任。
这些是从正面了解《大清相国》的读法,若是从厚黑学的反面去读,看到的则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或是做人的伪善,阿谀的谄媚,则是没有读懂书中的深意,枉费了作者的心血。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